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啊?
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原文节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白话译文: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赏析: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通过兵不血刃的手段来获得真心的臣服。若是想要让对手永远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自己,那么首先就要先把他的心“攻陷”下来,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他的军队,而是思想和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寿年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
解释为: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意思是: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还有,孙膑不是孙子,他写的是《孙膑兵法》,是鬼谷子的弟子,为齐国大将田忌的军师.而孙子是孙膑的祖先,帮助吴王伐楚.
是南征时马谡对诸葛亮说的
但应该说 是跟《孙子兵法》借鉴来的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也说过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战争中,以智取胜,攻心为上策,而用武力攻城,则为下策。即首先应通过心理战术,赢得民心,使敌人从内心产生溃败的念头,这样便可以不战而胜。而硬碰硬地用武力攻城,不仅伤亡惨重,而且往往是下下之策。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意思是:征服其内心使其心服口服是上策,攻击城池是下策。此句出自《襄阳耆旧记》,原文节选如下: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语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与强贼,彼知...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谁说的?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解释为: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解释
1. 《三国志》中有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意味着,军事行动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心理战术使敌人内心崩溃,从而不战而胜,较之直接攻城掠地要高明得多。2. 武力征服只是短暂的,它可能带来表面的服从,但内心的忠诚却难以保证。相反,攻心策略则能通过无需武力...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是什么意思?
用兵的方法,让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是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是上策,用武力征服是下策。此句出自于《三国.诸葛亮》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出自于《孙子兵法》意思是: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下一句是什么?
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原文节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白话译文: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赏析:武力只是...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三国志》意思是: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完整的是:“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解释
《三国志》中说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自孙子兵法哪篇
“攻城为下”源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孙子认为,最高明的用兵策略是通过智谋使敌人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削弱敌方,再次是通过武力交战,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不仅耗时长,且损失巨大,难以迅速达成战略目的。至于“攻心为上”,这句话并非出自《孙子兵法》,而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