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有哪些人生经历?

如题所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

老舍出身于北京的一户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名守皇城的士兵,在老舍一岁多时,死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父亲的死对于原本就很艰难的老舍一家是个致命的打击。不识字的母亲只有靠充当校役和揽些杂活,含辛茹苦地将老舍抚养大。艰辛的生活使年幼的老舍早早地成熟起来,磨炼出他外柔内刚的性格。这种性格,都鲜明地表现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活动中。

靠着别人的资助,老舍读完了小学,并且考入了北京师范学校。从学校毕业后,老舍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当上了小学校长。应该说,老舍完全可以就此过上一种安稳的生活。但是,五四运动以及由此掀起的时代新思潮和文学变革冲击着老舍的心灵,他毅然辞去原有的职务,投身到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的近代民主事业中。

1924年,老舍经友人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在那里,他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自1925年起,老舍陆续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几部作品很快为人们所关注,同时也表现出老舍小说作品的一些特色:善于运用北京口语,以俏皮幽默的笔调对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

回国后,老舍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教学之余,老舍继续从事创作,而且愈来愈关注严峻的社会现实。有两类社会现实直接触动了老舍的灵感并反映到他的作品中。一是日本侵略中国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这类作品有《大明湖》和《猫城记》;二是挣扎于社会底层的贫民的苦难生活,这类作品有《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以及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老舍写这两类作品笔锋严厉、基调沉重,加强了批判的力量。但同时,老舍并未放弃他所钟爱的幽默的风格,这一时期他相继写出了诸如《离婚》、《牛天赐传》这样机智诙谐的文章。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老舍也走出书斋,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的社会活动中。他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担任总务部主任。从协会繁琐的常务,到保障文艺界正当权益、营救进步作家,直到在文艺领域抵制国民党的反动政策,老舍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抗战后期,老舍还完成了他的又一部力作《四世同堂》,以他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描绘了北京沦陷后中下层市民的众生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舍由美国回国,又进入了他创作的新时期。老舍以迎接新时代的极大热忱,积极探索改革传统曲艺之路,努力用这些旧有的艺术体裁谱写新内容。1951年,老舍创作出话剧《龙须沟》,这是作家衷心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公演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龙须沟》标志着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老舍由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后来老舍又创作出了《茶馆》等为他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将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当老舍不断地耕耘,以旺盛的创造力为人民奉献出一部部优秀作品时,“文革”开始了。在“文革”的动荡不安中,1966老舍含恨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最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个从乡下流落到城市谋生的破产农民祥子。他年轻力壮,勤劳善良,租了车厂的车开始做人力车夫。祥子最大的理想就是凭自己的努力攒钱买一辆车,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艰苦劳动,他终于买了一辆新车,但不久就在军阀混战中连人带车被匪兵抢走。祥子乘黑逃走,半路捡了几匹骆驼,卖了30块钱,打算积攒起来买第二辆车。不幸的是,不久钱又被孙侦探抢走。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借机诱惑祥子与她发生了关系。在虎妞的威胁下,祥子只好和她结了婚,婚后又用她的钱买了一辆车。为了生活,祥子拼命拉车、干活。然而,后来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为筹办丧事不得不卖掉了车。三起三落的遭遇,给了祥子巨大的打击,他逐渐开始消沉,抽烟、喝酒、赌钱,样样都干,开始了麻木的混日子的生活。他出去拉包月,在夏太太家染上了淋病;接着,他喜爱的小福子被卖进了妓院,最终不堪其辱而自杀身亡。祥子完全绝望了,他变得贪婪、冷漠、麻木,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故事线索单一,围绕祥子的挣扎与堕落展开叙述,情节曲折感人,语言流畅自然。样子的悲惨结局说明了在黑暗的旧时代中,个人的努力奋斗终究会毁灭于社会高压之下。这部作品描述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阴暗图景,揭露了罪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此外,通过对样子精神毁灭过程的分析,老舍进一步表达了对于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灾难的忧虑。此外,作者还采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注重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写。《骆驼祥子》的诞生,标志着老舍语言风格的成熟,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1945年,该书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风靡一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老舍的人生经历有哪些?
老舍的人生经历:(1)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2)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4)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

老舍的人生经历是什么?
老舍的人生经历: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北京满族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

老舍有哪些人生经历?
靠着别人的资助,老舍读完了小学,并且考入了北京师范学校。从学校毕业后,老舍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当上了小学校长。应该说,老舍完全可以就此过上一种安稳的生活。但是,五四运动以及由此掀起的时代新思潮和文学变革冲击着老舍的心灵,他毅然辞去原有的职务,投身到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的近代民主事业中。

关于老舍的故事有哪些
一、生平经历 1. 早年生活 老舍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满族家庭,自幼家境贫寒,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社会体验。他的成长经历中包含了求学、任教等阶段,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2. 北京底层生活的描绘者 老舍的作品多聚焦于北京底层社会,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

老舍人生经历 简单点的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

关于老舍的背景资料?
关于老舍的背景资料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人生经历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

老舍的人生经历过哪五个中国历史事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

老舍的主要经历
老舍先生人生经历:舒庆春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

老舍相关事件
1899年2月3日,老舍在北京大杂院中度过了他的童年,这段经历使他深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如车夫、工人、小商贩等,曲艺与戏剧等传统艺术的熏陶为他日后的平民生活写作和话剧创作奠定了基础。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的老舍,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担任校长,这场运动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舍简介
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老舍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老舍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