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教)中灭尽定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入灭尽定时: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能够证入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这是修小乘佛理的高级阶段(必修禅定依戒定慧为三学)。中国目前修学的皆是大乘佛法,大乘三学就是闻思修,直破二执,速证菩提;再一个大乘的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是大乘的一个独特法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第2个回答  2018-07-06
在证入灭尽定时: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能够证入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
命根有两种,其一是维持相应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维持色法之命的命根色。只有名命根才是心所。其特相是维持相应名法;作用是令它们发生(于生、住、灭);现起是维持它们存在;近因是应受维持的名法。
那么,入灭尽定与死亡又有什么不同?这在《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法乐比丘尼经〉、 〈大拘稀罗经〉里都有谈到,今举〈法乐比丘尼经〉中所言如下: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答:"舍于寿暖,诸根败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入灭尽定者亦然,于定中六根对外境的反应虽已停止,但它们本身具有的功能还是不灭的,一旦行者出定时,它们即随时恢复作用。[4]在《中阿含经》〈法乐比丘尼经〉也是这样说:"我从灭尽定起,然因此身及六处缘命根,是故从定起。
和有漏的无想定不同:有些凡夫认为心与想是厄难的根源,因此其心对想怀著极强厌离感地培育第五禅。由于其第五禅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愿感染,但并不就是所谓的解脱境界,非此能断诸烦恼,他们死后即投生到无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里,他们纯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组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佛学(教)中灭尽定是什么意思
入灭尽定时: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能够证入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这是修小乘佛理的高级阶段(必修禅定依戒定慧为三学)。中国目前修学的皆是大乘佛法,大乘三学就是闻思修,直破二执,速证菩提...

佛学(教)中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是什么意思\/解释
此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息想作意为先。前无想定,在后静虑。此灭尽定,唯在有顶。卽是非想非非想处。此同前定,性唯是善非无记染。善等起故。前无想定、唯顺生受。此灭尽定,通顺生后及不定受。谓约异熟、有顺生受,或顺后受,或不定受,或全不受。谓若于下得般涅盘;此定所招...

灭尽定是什么?
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

什么是持戒 修订 发慧
所谓定,本意是使得精神专注于一境。小乘修习禅定,就是所谓的灭尽定,它可以断除一切烦恼,最后取无余涅盘而解脱生死轮回。所谓慧,指的是佛教智慧。主要指的是修习禅定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也就是三明六通中的“三明”:天耳智通、宿命智通、漏尽智通。其中的漏尽智通为佛教专有,唯阿罗汉所能证。...

...下缓缓震动随后内心完全处于静止状态,这是灭尽定吗?
还有光,还有动,还能觉知到自己没有动,可见不是灭尽定。这是一种纯粹定的功夫,所以谈不上三昧,三昧是有止有观,有定有慧的。不过先把定功练出来了,进而起观,就比较容易了。看楼主师兄也是实修的学佛人,赞叹随喜,愿向上一着,继续精进!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译《达摩禅经》的佛陀跋陀罗禅师,他位徒弟,就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慧持法师,曾跟他修禅定...

佛学中对应佛教的各种境界的解读是什么?
四定之上为灭尽定,入这一定即入涅槃,永不再入轮回。6. 阿修罗道 是修过大福报,但脾气不好的人的居所,这一道条件较好,但其众生心不清净、极好争斗、战争不断,男性阿修罗长得很丑陋。 阿修罗的特点是有天福,但长相丑陋、嗔恨心大、傲慢、好勇斗狠;如果人多修福德,但斗争心强、傲慢心大,就可能转世成阿修罗...

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
1、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 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

六种无为法 都哪六种?
5、想受灭无为: 灭尽定中想受不行,前六识和第七识一分心及心所俱灭;或生无所有处天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喻无为真如清净本寂,远离受想缘虑,故名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 “真”谓真实不虚,“如”谓如常不变;此是一切法平等所显二无我性,也就是二空真理。此二空真理,绝对...

三味真火是哪三味?
佛经《大智度论》中解释,心神专注一处,不动不散,即为三昧。而“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涵盖了佛教从初级“欲界定”到最高等级“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各种定境,包括所有有观念的定境,而不包括无任何感觉、意想活动的“无想定”及唯三果圣人才能达到的“受想灭尽定”。在道教内丹修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