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巴金写作《家春秋》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几点看法:
笔法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4,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巴金《家》典型人物分析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
求一篇《家》的读后感
阅读《家》后,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这本小说以精湛的技艺描绘了众多生动的角色,每个形象都栩栩如生,血肉丰满。七十个角色中,既有专横的老太爷、荒淫的冯乐山和堕落的五老爷,又有刚烈的鸣凤、温顺的梅芬和善良的瑞钰等,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的觉慧、觉民和琴等叛逆者。小说中,觉新这个人物特别引人...
《家》读后感 方令孺
即使生活带来再重的负担,再大的伤害,人还是象蜗牛一样愿意背着沉重的壳行走。
急求一篇巴金《家》的读后感
奋勇向前的激流 ——读《家》有感 高一十九班 谢源 《家》 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 觉新、 觉民、 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 中。这里,我只想谈谈最耀眼的觉慧。 我猜想,这个形象的出发点,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1 小说中还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礼教安排的婚姻,最终郁郁寡欢,绝望而死的梅芬;顽固封建,完全沦为封建礼教奴隶的高老太爷;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因高老太爷的死而搬到野外待产,最后因难产而丧命的瑞珏……这些都是在批评无情的封建礼教所带给社会的黑暗。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看不见光明...
巴金《家》的读后感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中的家却是恶魔、监狱、刽子手。小说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
曹禺的话剧《家》读后感
…在爱之间的纠结,在生活中的瞻前顾后都表现的漓淋尽致……林林总总的一大家子,复杂交织的人物关系,最要说的是大房的三公子觉慧。他是高家活得最积极、最有活力的`一个人物。他敢爱敢恨,用力推着所有人往前走,不仅是剧中变化最多的角色,也是最抢眼的一抹亮色。他的人物命运交织着五四青年...
《家》读后感
语言运用得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带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突显了其独特的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家》读后感8 很久没看近代小说,为此读起《家》时,最初竟然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后面才渐入佳境。 然而,纵使对《家》的情节和人物慢慢熟悉并有所感喟,但细细体味,自己心境终究变了...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2 《家》是巴金先生1932年写成的,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本质的小说。 巴金先生曾说过,他偏爱《雾、雨、电》,可是我最喜欢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家》里的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小河的静与柔,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我们...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精选范文
《家》读后感 《家》是一部深刻描绘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文学巨著。 读完这部作品,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情感上的波动,更是对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首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封建大家庭中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