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王夫之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1619年10月7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1691年1月30日)。他生活的年代,正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错。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教养。青年时代,他一方面留恋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与好友组织“行社”、“匡社”,慨然有匡时救国之志。1642年,24岁的王夫之在武昌考中举人。 十一世祖王仲一曾从朱元璋起兵。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明末求学于岳麓书院,并师从吴道行,吴教以湖湘家学,“以朱(熹)张(栻)为宗”,与旷鹏升等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崇祯十二年秋,赴武昌参加乡试,落第。是年十月,和郭风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设“匡社”,意指互相匡正。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乡举第五名,以《春秋》试卷列第一。十二月到南昌等候会试。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进入承天(今湖北钟祥),张献忠取黄梅。会试被迫延期,王夫之由南昌返衡阳。 清兵南下时,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其二兄、叔父、父亲均死于战火,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衡州时,招贤纳士,王夫之隐匿衡山,拒不受聘[1]。大顺军攻入北京时,作《悲愤诗》一百韵,吟已辄哭。[2]清军入关后,他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抵抗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衡阳,王夫之的二兄、叔父、父亲均于仓皇逃难中蒙难。次年,他与好友管嗣裘等在衡山举兵抗清,败奔南明,因而结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等,后被永历政权任为行人司行人。为弹劾权□,险遭残害,经农民军领袖高一功仗义营救,始得脱险。逃归湖南,隐伏耶□山。 顺治七年朝廷深陷党争,吴党得势,为营救楚党,夫之和董云骧上疏,谓“大臣进退有礼,请权允辅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国而灰天下之心”。永历帝以王夫之“职非言官”而奏事,严词加以指责。[3]鲁可藻又奏请逮治王夫之,以致夫之“愤激咯血”。[2]幸好焦琏、马进忠、赵印选、曹志建等上疏反对大兴党狱,由于焦琏等人握有兵柄,永历帝只得将金堡、蒙正发、丁时魁等人除罪,改为削职远戍。七月,王夫之前往桂林依瞿式耜。不久与襄阳郑仪珂之女结婚。[4] 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收复衡阳,又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退萦回”,终于未去。[5]从此,隐伏湘南一带,过了 3年流亡生活。曾变姓名扮作瑶人,寄居荒山破庙中,后移居常宁西庄源,教书为生。这10年曲折的生活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体察民情,并促成他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发愤著述,写出《周易外传》、《老子衍》两部哲学著作,还写成《黄书》这部政论著作。后半生,他退隐荒僻的石船山麓,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写出了大量的著作。 日后王夫之多往来长乐、库宗桥、新塘等地。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举家迁居衡阳金兰乡高节里,于茱萸塘(今船山乡湘西村)筑茅屋,名“败叶庐”。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在衡山石船山麓定居著述,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栖伏林谷,随地托迹”,“安之若素,终日孜孜不倦,刻苦自励,潜心著述。”,51岁时他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反映出他的学风和志趣,终未剃发。康熙三年,在“败叶庐”设馆讲学。又重订《读四书大全说》。 晚年贫病交迫,连纸笔都靠朋友周济。吴三桂称帝,请王船山写《劝进表》,遭严辞拒绝;王夫之认为“以其入国仇也,不以私恩释愤”。71岁时他自题墓石:“抱刘越石之孤忠”[6],“希张横渠之正学”[7],表白他的政治抱负和学风。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去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8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11-06-18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18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批判的儒学继承者和社会变革家。
第4个回答 2011-06-18
明末清初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王夫之是谁啊?介绍一下
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时代,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活跃于动荡的历史时期,见证了明清两代的更迭。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在哲学和历史学领域。作为中国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王夫之在哲学上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他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反对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现实,而非...
王船山是谁?
王船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
周易竟如此简单—王夫之简历浅述
王夫之又叫王船山,湖南衡阳市人,出生于万历47年(1619年)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所谓老来得子,虽然得到这个宝贝儿子,但是也没有溺爱,在他四岁的时候跟随兄长王介之学习,七岁学习了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
思想家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传内容介绍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画照 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
王船山简介
王船山是号,原名是王夫之。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
“湘水经东安县东”的出处是哪里
作者简介(王夫之)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
以启蒙思想著称的船山先生是谁?
王夫之( 1619-1692年),字而农,号损斋、一壶道人,别名船山先生,明末 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湖南衡阳,代表作为《周易外传》、《周易内 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王夫之在明朝崇祯年间到岳麓书院求学,拜师吴道行,1638年从学校肄业,在 学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
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人,请参考!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谁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他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后人集为《船山遗书》。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亭林先生。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
王夫之是谁?
王夫之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教养。青年时代,他一方面留恋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与好友组织“行社”、“匡社”,慨然有匡时救国之志。1642年,24岁的王夫之在武昌考中举人。 十一世祖王仲一曾从朱元璋起兵。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明末求学...
相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