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过的书总是会忘记?

如题所述

读过的书忘记了,分为两种结果:

一种是理解了;

一种是没有理解。

第一种情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读过的书都会潜藏在你的气质里”。

对于第二种情况,在做过相关的调查报告:

有效反馈的数量有2600份,其中有一个选项是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有1/2的人看完书容易忘记;

有2/5的坚持不下去读完一本书;

有1/3的人读书的效率很低;

有1/4的人看书难以理解书里的内容。

从这份调查报告来看,很大一部分人的阅读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包括近一半的人都有反馈看完书会容易忘记这个问题。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大学之前的阅读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缘故,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化而扼杀了我们的自由联想。

这样做留下的坏处是:

我们很少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总会去衡量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什么意思?就是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很多人总会试图从书中去寻找绝对真理。而不是做出自己的自主回答:我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物的?

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

会做思维导图(但没有写下自己的理解)

会摘录文段(但是没有写下自己的理解)

会用一大堆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洋葱笔记法、xxx笔记法等等(但是没有写下自己的理解)

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工具与方法。

但你会发现从这些方式上记下来的东西全都是作者的,要么是作者的一个观点、一段话,或者是一个核心的词语,就是没有你自己的东西。

事后你就会发现,这些内容我很快就忘了。

就比如我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做的思维导图。

我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导图的框架,都是按照作者的思路画出来的;

另一部分就是我对作者一些观点的解读,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做的笔记(红笔圈住的那几个部分)。

结果就是,一段时间之后,思维导图的框架我记不起来了,但是笔记的内容我还是记得很清楚并且能详细地复述出来。

为什么框架很快就忘了?

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与自己的旧知识产生连接的过程。

而这些记下的东西都是作者的、别人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你没有将它们跟你过去的经验知识相结合,也没有将它们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如果你只是想单纯地记住别人的观点内容,你是需要时间去记忆甚至去背诵的。

但是不管怎样去背诵去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都会慢慢忘记。

而真正的知识是只能通过自己本身去生产出来的,不是从别人身上复制过来。也只有这部分的知识才能长期留存在你的大脑中,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能在我大脑留存下来的只有经过自己理解生产出的内容。

但是当你把一部著作、一位作者信奉为该领域的权威时,带来的就是会难以去反思、质疑、思考书本的内容,而仅仅只是去记住这本书的文字内容,成为书本的奴隶。

用这样的阅读方式去阅读,读的再多也没有多少意义,读过的内容也终归会忘记。

不幸的是有人教会我们去做应付考试的阅读,却没人教会我们脱离这种应试的阅读,如何去做自我素质教育的阅读。

从这里面我也是绕过很大一个圈,才慢慢开始做真正的自我提升的阅读。

下面我将我在阅读中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思想上做出转变:

没有所谓绝对的“权威”。

在这里建议阅读一下哲学史之类的书籍:

看看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是如何在继承与批判中进行演化的,有助于你认清这一点。

把作者当成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去向他质疑,跟他讨论。

书里的内容都应该去质疑一遍。

带着疑问去阅读,跟为了记住书本去阅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前者会让你有种挖宝的感觉:“哦,原来作者的这个观点是这样得出来的”

而为了记忆去阅读只会让阅读越来越枯燥,没有一点乐子,很打击人的阅读积极性。

二、理解作者观点产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举个例子:

所有的狗都是动物, 德国牧羊犬是动物, 因此,德国牧羊犬是狗。

这句话很显然是错误的,按照这句话的思路,同样也可以得出“猫是狗”的谬论。

毕竟所有的狗都是动物,而猫也是动物。

但是你在看这句话第一眼的时候有发现它的逻辑是错误的吗?

如果你花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其中的逻辑谬误,这是因为这段话的结论在主观上是正确的,而你只是更习惯于通过经验和主观标准做判断而已。

很多我们在阅读时认可的观点、结论,只是符合了我们的认知与情感需求,而不是经由我们思考之后得出的理性答案。

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记住作者的某个观点、某个结论,那么我们只是在寻求认同感,而不是在做学习上的自我成长。

这样获得的只是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并没有从中获得知性、理性上的成长。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去理解作者观点产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而不是记住作者的观点和结论。

具体如何去理解,有几个小tips可以借鉴一下:

1.阅读时向自己提出问题:

比如,阅读完每一本书时,都要对自己提问:

1.这本书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2.这本书细说了什么? 3.这本书说的对吗?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阅读理论性的书籍,像是心理学、社会学之类的书籍时,对自己提问:

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件事存在?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 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的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如何进行的?

阅读实用性的书籍,像是职业成长类、工作技能类型的书籍时,对自己提问: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有某种结果? 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 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更好而不是更糟?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你检查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帮助你缕清作者的思想。

2.运用好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能帮助我们缕清作者思路的工具。

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做完思维导图我们就完成任务了。

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捋顺的作者思路,对作者的思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获得自己的理解。

也就是你要在思维导图上做一些笔记进行补充说明,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

3.阅读时运用好手中的笔,在书中做好相应的标记:

画底线、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空白处编辑:论点顺序编号 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圈出关键字 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你在阅读的时候保持清醒,有效避免出现犯困、走神之类的情况发生。

并且对一些重点的词句、段落进行标注也有助于你明白作者正在讲述的重点。

对作者的论点顺序进行标注也有助于你捋顺作者论证的思路结构。

4.学会批判性思考:

有时候你会发现即使自己拿起了笔,想透过文字捕捉作者的思路,开始写下自己的理解看法时,却总是写不出点什么出来。(我有时候就是这样)

一方面是可能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积累不够多,另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缘故。

积累就不多说了,主要是靠时间和努力去得到的。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过程进行审视的一种思考。

比如刚才提到的“猫就是狗”的谬论,它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就是错误的。

在美国它是从基础教育就开始对孩子培养的一种能力,可惜国内起步的比较晚,像我们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没有经过这种正式的教育,只能靠自己去弥补努力学习这一块的内容了。

因为批判性思维涵盖的内容很多,这里不便展开细说,而且我目前也是在学习的阶段,所以在这里就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好了:

这本书在美国是作为大学教材使用的,所有可能有点枯燥,但也是很值得去看的,有兴趣的希望能沉下心来去学习一下。

三、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分享出去

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理解,不管有多少都写下来。

写下来的好处第一是可以分享,第二是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有时候你以为你理解了,但是要你写下来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这其实就是没有理解。

你可以创建自己的公众号、或者在自己的知乎号上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章分享出来。

比如我读完《非暴力沟通》,我会写文章总结自己的阅读新得发到我的公众号上去;

或者读完《娱乐至死》,看到知乎上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将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去尝试做相关的回答。

以教为学,在传授给别人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不断反思自己,这样才是最高级的学习方式。

像我现在就是在跟你们分享的过程中整理总结自己的阅读感悟。

比观点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允许自己犯错,才能不断成长。

而且还能收获一批粉丝,这是一件能让你成就感满满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分享。

用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为什么你读过的书总是会忘记?
第一种情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读过的书都会潜藏在你的气质里”。 对于第二种情况,在做过相关的调查报告:有效反馈的数量有2600份,其中有一个选项是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有1\/2的人看完书容易忘记; 有2\/5的坚持不下去读完一本书; 有1\/3的人读书的效率很低; 有1\/4的人看书难以理解书里的内容。 从...

为什么读过的书老是记不住?
读过的书记不住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阅读方法不当:如果你在阅读时只是简单地看文字,而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思考,那么你可能会很快忘记所读的内容。有效的阅读方法包括预测、提问、总结和复述等。2.缺乏复习:记忆是需要反复强化的,如果你读完一本书后没有进行复习,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会很快...

为什么读过的书很快就会遗忘?
遗忘是因为这本书对于你来说是枯燥无味的,里面的内容不吸引你,同样的,也是因为获取的比较容易,遗忘也就比较容易。怎么解决读过就忘的现象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利于我们梳理书的逻辑框架,各部分讲的什么内容,帮助我们记忆,每本书的开始都有目录,表明这本书...

为什么我看完书就立马忘记了,不记得看什么内容?
记不住的第二层次就是: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读书有人往往记得很快,而且读书速度也快,这是他们天赋异禀还是真的是读书高手,要是真有读书高手这么一说,读书高手也是通过读一本本书来习得读书高手这个称号,所谓读书高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书中所讲的内容。

为什么一本书读过就忘?
大抵都是因为以下两点。1、为什么记不住,因为你选错了方向。为什么一本书读过就忘,很有可能是因为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毫不相关,无法应用。因为用不上,所以看过不久就忘。然后再看,再忘,形成一个完美闭环。直到年底盘点全年阅读情况时,才恍然发现,噫,原来我居然还读过**啊。这一点...

在阅读长篇文章或书籍时,我经常读到最后忘了前面的内容,该咋办?
避免分心的因素,如手机、电视或其他干扰。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阅读,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吸收和记忆信息。总之,通过采用这些策略,你可以提高阅读长篇文章或书籍时的记忆能力,减少忘记前面内容的情况。记住,有效的阅读不仅仅是眼睛扫过文字,更是大脑积极处理和记忆信息的过程。

为什么读完书后会忘记?
为什么读完书后我们会忘记?1.人类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 池谷裕二在《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法》一书中提到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把见过的景色、书中的信息、听到的人声、空调声、乃至气味、触感等都一一记住的话,不出五分钟,大脑就会达到极限。所以,为了不让自己达到极限,大脑不会...

为什么读书读到一半时,就把前面的忘了,这是什么原因?该怎么解决?
读书读到一半都会有所忘记的,书本上的知识比较多,我们一般只能记住大部分知识,有的知识慢慢就会忘记,我们可以多读几遍,这样慢慢就会把一本书所有的知识都记住的,不过需要比较多的时间。

为什么看书总是看了就忘记?
1、阅读方式一直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层的挖掘,就没有深刻的印象。2、读书就是打发时间,感动了自己(我又读了这么多的书,我真是性情高尚的孤独人啊~),结果只是娱乐了自己而已。这两点导致我们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很难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所以通过读书建立起知识体系,让我们快速灵活...

为什么之前学习的再看感觉都忘了
有什么办法减少遗忘?第一、记忆分为有意识的记忆与有意识记两种,对于科学知识,"有意识记"才更有效。 所以,想办法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积极思考地去记忆更有效。比如用心看一遍知识,比比漫不经心地看十遍课文还有效。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可是就是很难做到。这个问题就要想办法去锻炼注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