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再寄小读者.通讯8>谁知道啊```帮帮忙啊```

如题所述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县,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她在烟台度过了七八载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她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她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揭示了为了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性。以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出了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时至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朋友的信,发表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并结集为《寄小读者》于1926年出版。这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她的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有更高的成就,在当时被称为很有魔力的“冰心体”。

1926年,冰心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这期间创作较少,有影响的作品有《南归》《命》《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这些作品有较多较深厚的社会内容,显示出冰心对生活的新认识。

1936年暑假,她赴欧美游历,经日、美、苏、意、英、法、德等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到重庆,曾主持过《妇女文化》半月刊。

1941年到1947年她曾担任参政会议参政员。1946年夏回北平,斯年冬天,全家去日本。1950年,冰心作为东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新文学。

1951年,冰心从日本回国,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她的生活和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8年和1978年以后,她先后为孩子们写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还写了散文《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樱花赞》等。这些散文不仅保持着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更在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上,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色调。

1980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等,在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出版五卷本的《冰心文集》,同年出版三卷本的《冰心选集》。

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她于创作之余,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多次出国访问。她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副主席和名誉主席。

1988年7月28日巴金在给《冰心传》一书所作序中,称她是“我们新文学的最后一位元老”;同时又说“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参考资料:《作家剪影》
回答者:唐纳德donald - 魔法师 四级 5-26 20:33

中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冰心先生,因病于1999年2月28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山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全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他于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首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日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札》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当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出现了一段不正常的情况时,她也和全国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他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生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字,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75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生平简历
1900年,10月5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府
城隆普营。原名谢婉莹。祖父谢銮恩(子修)在福州城内道南祠授徒
为业。父亲谢葆璋(镜如)时任清政府“海圻”巡洋舰副舰长。母亲
杨福慈,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文。
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5岁随家迁居山东烟台。7岁,开始在家
塾里附学。8岁开始偷偷地写小说。
1912年,报考福州女子师范预科,虽然未上过小学,却以第一名
的优异成绩录取了。
1913年,父亲到北京就任中华民国海军部学司司长。初秋,她同
母亲和三个弟弟由舅舅护送到北京,住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十四
号。
1914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后改为女十二中)。
1915年,参加了贝满女中学生的爱国活动。
1918年夏,毕业于贝满女子中学。秋,进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
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
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
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10月7日——12日《晨报》连载第二
个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后被改编为三幕话剧公演。
1920年,发表了她最早的诗作:《影响》、《天籁》、《秋》,
署名婉莹。
1921年,由许地山、瞿世英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3年,诗集《繁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5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春水》
由新潮社出版。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同
时获金钥匙荣誉奖。
7月,开始为《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撰写《给儿童世界的小读
者》通讯。29日开始刊登。通讯延续到1926年9月,共计29篇。8月,
赴美国留学。
1926年,5月,通讯集《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6月,毕
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研究院,得硕士学位。离美回国。9月,回母校
燕京大学任教。
1929年,6月15日与吴文藻结婚。
1930年,任教北平女子文理学院。
1931年,生长子宗生(吴平)。诗《我劝你》、《惊爱如同一阵
风》先后刊于《北斗》创刊号和第二期。
1932年,33岁,北新书局出版《冰心全集》(分《冰心小说集》、
《冰心诗集》、《冰心散文集》三卷),她为全集写了自序。
转年,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5年,生长女宗远(吴冰)。北新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冬儿
姑娘》。
1936年,10月1日,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二十一人,发
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7年,生次女宗黎(吴青)。
1938年,暑期离开北平,9月到达昆明市。
1941年,迁居重庆郊区歌乐山。开始以“男士”为笔名,在《星
期评论》上发表《关于女人》,共九篇。3月15日,被选为中华全国文
艺界抗敌协会第三届理事。
1943年,开明书店出版《冰心著作集》(小说集、散文集、诗集
三卷)。
1945年2月22日,全国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新华日报》(重庆版)
上发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冰心在“进言”上签了名。
1946年,到日本东京。1951年,全家回到中国。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她为选
集写了《自序》。
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译作《印度童话集》。四月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吉檀迦利》。
1957年,《中国少年报》发表短篇小说《小桔灯》。
1958年3月11日,开始撰写《再寄小读者》,到1960年,共写21篇,
先后在《人民日报》、《儿童时代》上发表。
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
协会理事。
1966年,受到抄家、批斗等迫害。不久,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
解除了她的一些困境。
1973年,参加中日友好协会访日代表团访问日本。
1978年,开始撰写《三寄小读者》通讯,刊于《儿童时代》,至
1980年2月,共发表通讯10篇。
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
1982年,《灯光》《为〈东方少年〉创刊而写》,刊《光明日报》。
1982年《空巢》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5年,发表《关于男人》系列。
1987年11月14日与1988年6月30日,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我
请求》、《我感谢》,呼吁提高教师地位。
1986年,为宋庆龄基金会捐款1万元。此后几年,又数次向福建家
乡、安徽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
1995年,被黎巴嫩授予国家级勋章。
1999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4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县,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她在烟台度过了七八载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她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她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揭示了为了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性。以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出了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时至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朋友的信,发表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并结集为《寄小读者》于1926年出版。这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她的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有更高的成就,在当时被称为很有魔力的“冰心体”。

1926年,冰心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这期间创作较少,有影响的作品有《南归》《命》《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这些作品有较多较深厚的社会内容,显示出冰心对生活的新认识。

1936年暑假,她赴欧美游历,经日、美、苏、意、英、法、德等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到重庆,曾主持过《妇女文化》半月刊。

1941年到1947年她曾担任参政会议参政员。1946年夏回北平,斯年冬天,全家去日本。1950年,冰心作为东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新文学。

1951年,冰心从日本回国,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她的生活和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8年和1978年以后,她先后为孩子们写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还写了散文《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樱花赞》等。这些散文不仅保持着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更在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上,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色调。

1980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等,在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出版五卷本的《冰心文集》,同年出版三卷本的《冰心选集》。

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她于创作之余,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多次出国访问。她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副主席和名誉主席。

1988年7月28日巴金在给《冰心传》一书所作序中,称她是“我们新文学的最后一位元老”;同时又说“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参考资料:《作家剪影》
回答者:唐纳德donald - 魔法师 四级 5-26 20:33

中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冰心先生,因病于1999年2月28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山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全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他于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首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日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札》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当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出现了一段不正常的情况时,她也和全国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他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生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字,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75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生平简历
1900年,10月5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府
城隆普营。原名谢婉莹。祖父谢銮恩(子修)在福州城内道南祠授徒
为业。父亲谢葆璋(镜如)时任清政府“海圻”巡洋舰副舰长。母亲
杨福慈,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文。
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5岁随家迁居山东烟台。7岁,开始在家
塾里附学。8岁开始偷偷地写小说。
1912年,报考福州女子师范预科,虽然未上过小学,却以第一名
的优异成绩录取了。
1913年,父亲到北京就任中华民国海军部学司司长。初秋,她同
母亲和三个弟弟由舅舅护送到北京,住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十四
号。
1914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后改为女十二中)。
1915年,参加了贝满女中学生的爱国活动。
1918年夏,毕业于贝满女子中学。秋,进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
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
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
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10月7日——12日《晨报》连载第二
个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后被改编为三幕话剧公演。
1920年,发表了她最早的诗作:《影响》、《天籁》、《秋》,
署名婉莹。
1921年,由许地山、瞿世英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3年,诗集《繁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5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春水》
由新潮社出版。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同
时获金钥匙荣誉奖。
7月,开始为《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撰写《给儿童世界的小读
者》通讯。29日开始刊登。通讯延续到1926年9月,共计29篇。8月,
赴美国留学。
1926年,5月,通讯集《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6月,毕
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研究院,得硕士学位。离美回国。9月,回母校
燕京大学任教。
1929年,6月15日与吴文藻结婚。
1930年,任教北平女子文理学院。
1931年,生长子宗生(吴平)。诗《我劝你》、《惊爱如同一阵
风》先后刊于《北斗》创刊号和第二期。
1932年,33岁,北新书局出版《冰心全集》(分《冰心小说集》、
《冰心诗集》、《冰心散文集》三卷),她为全集写了自序。
转年,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5年,生长女宗远(吴冰)。北新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冬儿
姑娘》。
1936年,10月1日,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二十一人,发
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7年,生次女宗黎(吴青)。
1938年,暑期离开北平,9月到达昆明市。
1941年,迁居重庆郊区歌乐山。开始以“男士”为笔名,在《星
期评论》上发表《关于女人》,共九篇。3月15日,被选为中华全国文
艺界抗敌协会第三届理事。
1943年,开明书店出版《冰心著作集》(小说集、散文集、诗集
三卷)。
1945年2月22日,全国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新华日报》(重庆版)
上发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冰心在“进言”上签了名。
1946年,到日本东京。1951年,全家回到中国。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她为选
集写了《自序》。
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译作《印度童话集》。四月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吉檀迦利》。
1957年,《中国少年报》发表短篇小说《小桔灯》。
1958年3月11日,开始撰写《再寄小读者》,到1960年,共写21篇,
先后在《人民日报》、《儿童时代》上发表。
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
协会理事。
1966年,受到抄家、批斗等迫害。不久,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
解除了她的一些困境。
1973年,参加中日友好协会访日代表团访问日本。
1978年,开始撰写《三寄小读者》通讯,刊于《儿童时代》,至
1980年2月,共发表通讯10篇。
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
1982年,《灯光》《为〈东方少年〉创刊而写》,刊《光明日报》。
1982年《空巢》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5年,发表《关于男人》系列。
1987年11月14日与1988年6月30日,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我
请求》、《我感谢》,呼吁提高教师地位。
1986年,为宋庆龄基金会捐款1万元。此后几年,又数次向福建家
乡、安徽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
1995年,被黎巴嫩授予国家级勋章
第2个回答  2007-08-14
通 讯 八

亲爱的小朋友:
来到英国已经十天了,访问的日程是忙逼的。我现在是在英国北部苏格兰首府的爱丁堡,一座旅馆的窗前,时间已过半夜,树影摇曳,满月的银光,射在我的信纸上,活泼而激越的苏格兰民歌的余音,还在我耳边荡漾。趁着我睡不着的时间,来给我所惦念的小朋友写几个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九三六年的冬天,我曾到过英国,那时只在伦敦住了一两星期,在牛津和剑桥两个大学作了很短的访问。这次重来,走的地方较多,接触的方面也较广,有许多感想,真不知从哪里说起——先从“一世之雄”的“大英帝国”说起吧!
英国——大不列颠,是由大不列颠岛北部的苏格兰,中南部的英格兰,西部的威尔士,和爱尔兰岛北部一角组成的。这个位置在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岛国,面积不过二十四万多平方公里,而它却占有着比本土大过一百五十倍的殖民地!原因是:在它十七世纪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十八世纪,苏格兰工人瓦特又完成了蒸汽机的制造,从此英国进入工业革命后的大生产时期,林立的工厂,纵横交错的铁路,往来如梭的船只,使得“英国成了世界的工厂,世界成了英国的市场”!工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达,殖民地的侵占,资本的积累,使它掌握了海上的霸权。三百年中,它巧取豪夺,从殖民地榨取了无限的财富,来建设和供养它的本土。因此在英国土地上,到处可以看见外面被烟雾熏得灰暗而里面富丽堂皇的宫室、教堂,银行……等石头建筑;碧绿辽阔的,贵族地主的花园;近代化的华丽舒适的旅馆、俱乐部……“大英帝国”的统治者,在这里过着不劳而获,穷奢极欲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海上霸权,逐渐转移到美国手里,它的经济实力就开始动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风起云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一个一个地独立起来了。“大英帝国”在衰落解体之中,而英国广大劳动人民和进步人士,却坚持着在保卫和平、保卫劳动人民权利的斗争中,寻求正确而光明的出路!
以上是英国现在社会状况的一个轮廓,如今我带着小朋友,从伦敦起,游览一番吧。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位置在泰晤士河入海处的两岸,人口将近九百万。这里有许多高大的建筑,平整的街道,但是我最欣赏的,是城里散布着的几个阔大的公园!西方的公园设计是:亭台楼阁少(或者没有),而树木花卉多。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一大堆一大堆葱郁的树木,草地边缘种着各种各色鲜艳的花,这时正是春天,花园里盛开着黄色的迎春,紫色的丁香,红色的杜鹃……最爽心悦目的是红紫黄白各色的郁金香,一朵朵像玲珑的宝石制成的杯盏一样,在朝阳下承接着清露。树下和路旁,都安放着长椅,老人们在椅子上休息,看报,织活,小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走游戏。中午下班的时候,更有许多职工人员,在草地上坐、卧、吃干粮、晒太阳——这当然是在春天有阳光的日子,一般说来,伦敦的晴天比北京是少多了。
从伦敦一路往北走,坐汽车、坐火车,一路看见的也都是一绿无际的牧场和田野。英国虽然在纬度上和我们的黑龙江同一方位——北纬五十至六十度之间,只因它是海洋气候,潮湿多雨,
宜于绿化,积雪化后,下面露出的却是绿绒绒的青草,因此在学校里,乡村中,到处都有一片一方的大草地,旁边种些杂花。这种花园或草场,对于居民的游息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苏格兰是田地少,牧场多。我们到了两个城市,就是格拉斯哥和爱丁堡。我很喜欢爱丁堡!这座城依山傍海,人口不过五十万,大街的设计是一边楼屋,一边花园,这样显得清旷而幽静,郊外的山间有许多小湖。我们看见故宫山后的广场上,张起几十个彩色的帐幕,旗帜飘扬。据说苏格兰的矿工,照例在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在这里庆祝自己的节日。庆祝的节目中有游行,跳舞,各种工人体育竞赛,工人铜乐队和管乐队的竞赛等等。可惜我们昨天晚上就走了,没有能够参加。
苏格兰的管乐队是有名的,演奏者穿着民族服装——多褶的方格子短裙和长袜,长袜口上斜插一把小刀,腰间挂一个刻花的皮袋。他们演奏的常常是苏格兰最动人的民歌。谈到苏格兰民歌,昨天晚上在格拉斯哥城,英中友好协会的欢迎会上,听到许多首多半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勃恩斯写的。勃恩斯是农民的儿子,苏格兰人民所最喜爱的诗人。他的诗都是用方言写的,富于人民性、正义感,淳朴、美丽,音乐性也极强。当手风琴拉起,短笛吹起,歌唱家唱起,刚唱过一两句,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地和将起来,全场欢动,就这样一首又一首地几乎唱到夜半!今天晚上,有几位苏格兰诗人约我在一个小酒馆聚谈,又谈到民歌,正好隔座有几个青年学生,正在低声合唱,诗人们把其中一位少女,簇拥到我面前来请她为我这远客歌唱。她很羞涩地望着我,——一面放开她的清脆柔婉的歌喉,不到一会儿,那几个男女学生,以及许多客人,都围了上来,有的高声合唱,有的含笑静听,直到酒馆关门的时间——夜里十点钟——我们还从门内移到门外,踏着皎洁的月光,在马路边的树下,唱到半夜……
听人家唱民歌,使我亲切地回忆起许多我们自己的民歌,尤其是兄弟民族同胞所唱的,翻身的和歌颂毛主席的热情奔放的民歌!回来一路在浓密的树影中穿行,月亮大得很,街上是一片静寂。今天又是五一节,这里没有放假,也没有游行,遥想祖国北京的天安门前,今夜正是灯月交辉,焰火烛天。小朋友,尽情地欢乐吧,你们是幸福的!
在脑海里音乐浪潮的澎湃声中,我向我的小朋友说一句热情的晚安!
你的朋友 冰 心
1958年5月2日英国,爱丁堡

第3个回答  2007-08-14
很多年前读过的,现在的孩子应该读的少了吧。
第4个回答  2007-08-14

读后感——寄小读者通讯八
2020年1月,我看完了《春水》;2020年2月,我看完了《繁星》 ;2020年3月,我看完了《小桔灯》。经过三个月的文学欣赏,自然也爱上了冰心奶奶,于是我就继续看了她老人家的《寄小读者》。《寄小读者》是冰心奶奶在23岁左右写的。只要记叙她在奔赴美国留学的奇闻异事、对中国家乡的怀念、国外风景...

冰心散文寄小读者通讯篇
冰心散文寄小读者通讯篇(一) 小朋友: 从圣卜生医院寄你们一封长信之后,又是二十天了。十二月十三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谁知却有这种柳暗花明的美景。但凡有知,能不感谢! 小朋友们知道我不幸病了,我却没有想到这病是须休息的,所以当医生缓缓的告诉我的时候,我几乎神经错乱。十...

《寄小读者》-冰心
“头发又短,又没有一刻肯安静。早晨这左右两个小辫子,总是梳不起来。没有法子,父亲就来帮忙:‘站好了,站好了,要照相了!’父亲拿着照相匣子,假作照着。又短又粗的两个小辫子,好容易天天这样的将就的编好了。 我奇怪我竟不懂得向父亲索要我每天照的相片! “陈妈的女儿宝姐,是你的好朋友。她来了,我就关...

冰心的再寄小读者全文
再寄小读者原文:小朋友们:在这不平常的春天里,我又极其真切、极其炽热地想起你们来了。我似乎看见了你们漆黑发光的大眼睛,笑嘻嘻的通红而略带腼腆的小脸。你们是爱听好玩儿有趣的事情的,不管它多么零碎,多么片断。你们本来就是我写作的对象,这一点是异常地明确的!好吧,我如今再拿起这支笔来...

再寄小读者原文
这些日常或许习以为常,但在三十年前,这样的生活是我无法想象的。我的内心涌动着激动与兴奋,但这不是难过。你们将来会理解我此刻的心情,这篇通讯就此结束。请记住我初寄小读者通讯一中的一句话:“我心中莫可名状,我觉得非常的荣幸!”你的好朋友,冰心,一九五八年三月十一日,北京。

《再寄小读者》全文
这篇文章是世纪老人冰心所著的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718\/15306357.htm?fr=aladdin)《再寄小读者》亲爱的小...

再寄小读者的原文
再寄小读者(之一)似曾相识的小朋友们: 先感谢《人民日报》副刊编辑的一封信,再感谢中国作协的号召,把我的心又推进到我的心窝里来了!二十几年来,中断了和你们的通讯,真不知给我自己带来了多少的惭愧和烦恼。我有许多话,许多事情,不知从何说起,因为那些话,那些事情,虽然很有趣,很动人,...

冰心的<再寄小读者.通讯2>谁知道啊```帮帮忙啊```
亲爱的小朋友:今年一月,我刚从埃及归来,趁我记忆犹新,来对小朋友说一些埃及的印象。我们到埃及去,走的是北路,就是从北京坐飞机,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到达埃及的首都开罗。——在这里我想插一句话,世界局势发展得多快,在我回来后不到三个星期,埃及和叙利亚,已经联合...

《再寄小读者》的读后感
在这个七天假期,我又读了一部非常有名的散文集《再寄小读者》。 故事讲的是冰心领着两个小朋友去逛北京西郊的动物园。这两个孩子都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那一回,她们玩得很高兴,回去以后两个孩子都写了日记。第一个孩子只写了什么时候跟谁去了动物园。下面就像记流水账似的列出了这些动物的名字,有大象、白熊...

再寄小读者的全文是什么???
1958年开始,冰心开始写《再寄小读者》,本系列共由20篇通讯组成。文章开始,冰心告诉小朋友们她将继续为儿童写作,继续为小朋友们写通讯的心愿及兴奋的心情。然后,作者回顾了三—卜年的生活经历中见证的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再寄小读者(之一)似曾相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