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目标:
第一学段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扩展资料
所谓“教言语形式”,即主张阅读教学要教选文的言语形式,即选文是“怎么说的”,批判阅读教学“教文本内容”“教教材”“跟着文本内容跑”等做法。因为其他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重在“怎么说”。
而对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是为了领略它“怎么说”,即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目前这一观点在国内阅读教学界颇为流行,很有视“教言语形式”为唯一的、高品位的阅读教学之势。固然,“教言语形式”能很大程度上扭转语文教学盲目跟着选文内容走的局面,有助于树立清晰的语文教学目标意识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意识。尽管如此,有几点也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阅读教学”和“教言语形式”有差别。虽然“教言语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教言语形式”并不能代替“阅读教学”。一个最朴素的推理应该是: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照此看来,阅读课上只理解文本内容而没有培养阅读能力固然不合适;但是阅读课只研读“怎么说”(或者“如何写”)的言语形式(且往往是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言语形式),似乎也未必恰当。因为“如何读”的阅读能力、策略、习惯,和“如何说”(或者“如何写”)的言语形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阅读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推测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必须借助文本内容的教学来展开。比如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会结合文本提问“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而不是问“这段文字的写作有什么特色”这样的问题。
正因如此,虽然国内阅读教学热议“教言语形式”,但纵览国内外有关阅读素养的界定和各种阅读标准的规定,鲜有提及“语言运用、言语形式”的。再看国内外阅读测评试题也很少围绕“言语形式”来设计试题,反而大多都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试题设计。
所以,围绕教“文本内容”还是“言语形式”来思考,恐怕并没有抓住“阅读教学”的关键。而以是否教“言语形式”来断定阅读教学内容选择正误的想法,也比较草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包括哪些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1—6年级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什么?_百度...
阅读方面,学生需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积累词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古诗,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写话方面,学生需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语交际方面,学生需学讲普通话,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什么?三个目标是如何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目标、内容有哪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情感价值观,因此,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在制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达成哪些目标
但无可否认的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达成。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语文教学中一篇富有深刻感情内涵的课文被演绎的呆板平滞,繁琐的逻辑和“拼版式”的段落充斥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情感的挖掘较为肤浅,学生的学习情感更是极少被调动。现...
如何确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需要仔细解读教材,这不仅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还涉及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阅读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有效解读教材,教师应从整体出发,对全册教材进行全面通读。在...
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文教学步骤及课文分析方法分别...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重点、步骤和方法因年级和课程设置而异,但通常遵循以下原则: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知识: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词语和句子,了解基本的语法规则。阅读理解:能够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文章,获取信息,...
2022小学语文阅读目标
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主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观察和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同样是阅读...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三个重要目标是什么?
阅读教学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想,这些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中扎扎实实进行落实的。思想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也是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筛选,确定恰当的课时学习目标,集中、扎实、深入地开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