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行事犹是独行己见,不能择善而从,故进言者安于缄默,引身而退。
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曾国藩立人,达人的原则也正体现了曾哥的两点:1.深厚的修养。而这修养也正是他被咸丰皇帝顺水推舟赋闲在家接近一年半的时间里自省得出的。以前的曾哥做事一根筋,只知道对与错,是与非,导致政治生涯处处碰壁。然而经过这一年半的变化,曾哥圆融了很多,不在计较,更加宽容于别人的是非。2.对清政府的忠诚。曾哥可谓是对清政府最忠心耿耿的一个,没有之一。在晚清昏昏欲睡的大环境下,从皇帝到官员,无一不是在昏昏度日,能将就就将就的态度。可曾哥就是国家之栋梁,社稷治藩篱的典型。无时无刻不在为清政府,为天下苍生考虑。而左兄这样的人才在当时如繁星中的皓月,曾哥不能不抓住以大清谋社稷。在这种情况下曾哥也必须要让左兄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来为大清保驾护航。
曾国藩用人,抱定立人、达人之原则,绝不因自己用着顺手就把这个人压在自己手下,不使其升迁。他早就想为左宗棠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细细阅读左宗棠的一生,我们会发现,除了早死的胡林翼之外,他和朋友几乎没有一个能做到善始善终。虽然英雄一世,但缺乏友情一环,不能不说是左宗棠一生的最大遗憾。相比之下,曾国藩的人际交往就比左宗棠成功多了。曾国藩一生朋友如云,且其所深交,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曾国藩一生功业,半受朋友之助;他事业的成功,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善于用人的成功。反过来说,他更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朋友提携报答,不遗余力。曾国藩的部下几乎都经过他的举荐,其中有二十六人成为督抚、尚书,也就是正部级官员;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也就是副部级以上大员。此外,道员、知府、知州、县令,更是数不胜数。天京克复前后,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
“高己卑人”,“凡事见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这最常见的人性缺陷在他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适当的“善意谎言”是社交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但当言不由衷成为习惯时,“浮伪”也就随之而生,人的面目也就因此变得庸俗可憎。
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 不要钱”的“大帅”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特色。而这个度的拿捏尺度才是体现曾国藩圆融,接近完人的诠释。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这片土地上的潜规则不是一两个人能扫荡的。要想做成大事,你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和光同尘,与大家同流合污。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你才能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和你一起做事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然而官场的潜规则是,上级的本分是严格律己,宣布禁令,下级的本分却是必须过格招待,不遵守这些禁令,这才叫“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综观曾国藩一生,他的为官风格十分独特。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
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清到成为海瑞式的“自虐狂”或者“受虐狂”,才叫人佩服。
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也就是说,风水吉凶之说,是“地理”;而孙子听从爷爷的话,是“天理”。当“地理”与“天理”发生冲突时,作为程朱信徒,当然应该选择后者,
理学认为,万物都是由太极之气演化而成。既然都是气,就可以“相感通”。朱熹以此来解释鬼神的存在。他说,和宇宙万物一样,人也是由气凝聚而成的。
天地之间,只是此一气耳。来者为神,往者为鬼。譬如一身,生者为神,死者为鬼,皆一气耳。
回顾往事,细究天人,曾国藩恍然发觉,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的。自己其实不过如一粒豆粒,在命运的簸箕中随机跃动。
须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个人的成败,用更大的维度来判断得失的价值,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味执着于功名。如果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层面,则人间小小荣辱风波不值一提。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与“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曲终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人圣者的许多话,听起来空谷足音,无根无傍,玄而又玄。也许突然某一天,与你的人生经验发生共鸣,使你醍醐灌顶。
我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将曾国藩的“迷信”归入“愚昧”。他一生大量的迷信活动,反映出其思维的局限性和落后性的一面。但同时,在曾国藩与中国神秘文化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曾国藩穷尽了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精神资源。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然而这与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的豪言壮语有什么区别呢?两者都是世之豪杰,坚守的操守却截然相反,这也并不影响两个人都能成功。1.两人所处时代环境不同。曹操处于乱世割据,摇摇欲坠的东汉末年。在乱世当中立足。不得不有这种豪迈略带凶残的霸气。曾国藩处在昏昏欲睡的晚清,但并未出现奸雄并起,国土分裂的局面。他一直想以一己之力挽救大清之社稷,天下之苍生,必须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这一点在曾国藩不论是在官场还是军队,都不会以权谋私体现的淋漓尽致。2.性格迥然不同。曹操生性多疑,几乎没有他可以信任的人。曾国藩生性敦厚,儒雅。受儒家,理学的影响深远。这也是他通往圣人路上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曾国藩说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
天下第一完人是谁
天下第一完人是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是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被称为“天下第一完人”,主要基于他多方面的成就和深厚的道德修养。曾国藩不仅在军事上有着显著的功绩,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他在文化、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也有...
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毛泽东和蒋中正也对曾国藩高度评价过。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且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领核心领域。在儒家文化中重要...
“完人”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完人,犹如一股清流,特立独行的存在于晚清王朝,洗涤着晚晴世态;犹如一颗“顽石”,盘踞着晚晴摇摇欲坠的根基。而他又是一位土头土脑没趣的凡人老头,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不抽烟,不喝酒心里只装着国家大事。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
为什么在民族情感上讨厌曾国藩呢
在有些人眼里,曾国藩即为“完人”,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曾国藩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民族败类,说曾国藩是满清皇帝的额走狗,其推行的所谓“安内攘外”政策表明他是一个十足的奴才,是剿灭太平天国革命的元凶,是屠杀数千万人民的刽子手。有的学者指出:曾国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来,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
千古第一完人是王阳明还是曾国藩
千古完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孰高孰低?其一,对待做官、帝王的态度上不同。千古完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孰高孰低?满清是异族统治,汉人出来做官的大多战战兢兢。曾国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待咸丰、对待慈禧,曾国藩在他们面前只有当奴才的分,没有做臣子的分。不管是愚忠也罢,还是老谋深算也罢,曾国藩...
为什么曾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完人”
看到中国古代第一“完人”,我还以为是范仲淹,结果是曾剃头。曾国藩和朱熹都是无德之人。曾国藩对太平军采取的是屠杀政策和焦土政策,并认为杀得越多越好。湘军攻陷安庆后,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就杀死了一万多名太平军战士。曾国荃怕到阴曹地府受到惩罚,曾写信给曾国藩,流露出后悔之意。曾国藩立即...
杀人如麻的曾国藩,是怎么成为晚清所谓的第一完人的?
曾国藩对自己的敌人从不手软,说曾国藩是一个杀人如麻的人要看站在哪一个角度。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确实阻碍历史发展的潮流,当时封建王朝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越早被推翻对于国家越有利。但是曾国藩作为一个臣子的角度来说,他维护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无可厚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曾国藩...
曾国藩号称古今第一完人,为何在平叛中,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在我看来,作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之所以在会在平定叛乱之中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这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江浙平民中不乏有着太平天国的余孽,而对于这些太平天国残余势力,曾国藩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曾国藩想要功劳那么就需要靠他杀的人来判定,而他在向清朝政府上报自己的战功...
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乏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更有“千古第一完人”的称号。为何会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建立湘军,扫灭了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迅速席卷了大...
如何做到晚清第一完人?他是谁?
曾国藩被称为古代圣贤,晚清第一完人,也是很多名人的偶像,学习对象。然而他并不是天赋出众,反而天资愚笨,考试屡屡落榜,为官之初到处得罪人,三十岁之前就是一个平凡无比的庸人。1、天资平庸 古代人走上辉煌之路,莫过于升官发财一条路,曾家也不例外。曾国藩的父亲连考17次秀才失败,所以把希望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