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几句是什么意思?

这几句应该是出自佛教理论吧。请哪位仁兄给翻译翻译,不胜感激!

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六祖惠能大师四句偈中的一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这是出自於一宗
非常出名的禅宗公案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自觉年事已高
欲将衣钵传与弟子
弘忍大师告诉所有弟子
命大家做出偈子
且看何人的偈子境界较高
便将衣钵传与那人

弘忍大师的弟子
当时任首座的神秀
(后自成一派-北渐派)
出了个偈子
写在墙上:
身如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何处惹尘埃
众多僧众件此偈子
赞叹不已
众说纷纭
大家认为
师父衣钵应传他莫属

慧能大师见诸师兄
看著偈子赞叹不已
便要求师兄说与他听
(慧能大师不识字)
便有师兄告诉慧能大师
神秀出了这麼个偈子
大家在在叹著
慧能便说:我也有一偈子
烦请师兄帮我写上: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结果后来弘忍大师
将衣钵传与慧能大师
后来因为衣钵之争
而又传出另一宗公案

慧能大师的偈子大义如下
佛家讲的是空性
缘起有,自性无
菩提树是因缘假和
他原是种子加上空气水及土壤
经过时间的变化
变成菩提树
经过成住败空
有一天又归为尘土
所以叫做因缘假和
人身亦同
所以的事物都是一样的
第二句和第一句相应
但三句和第四句也是相应的
大意是说
既然缘起有,自性无
本来就是空
如果真的悟得了空性
哪来的尘埃呢??

献丑了
若楼主还有未竟之处
请留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09
菩提是一种苦果,它不是从树上摘下来的,镜子很明却只是一个平面,本来什么都没有的,那里会沾染上尘埃?这是佛教释迦如来所讲的一切皆是空!
第3个回答  2009-06-09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偶就觉得这个解释最通俗易懂了。。。
第4个回答  2009-06-09
佛偈只能自己去体悟,否则靠别人是不能证悟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