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生活小说的进程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50年代中期中国文论界提出的“干预生活”的文学主张是对“歌颂与暴露”禁区的一次突围。“干预生活”思潮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它显然是50年代苏联文艺思潮影响和刺激下的产物。40年代以来尤其是战后,苏联文坛出现了一种“无冲突论”。社会主义无限光明,冲突和矛盾消失了,它们被暂时的误会所代替。生活中如果还存在某些假丑恶,那只是资本主义的残余,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精神即歌颂社会主义光明的本质和趋势。50年代初,苏联文学界开始反思这种“无冲突论”。1952年,《真理报》发表的社论《克服戏剧创作的落后现象》认为:“无冲突论”导致文学对现实作出反现实主义的、歪曲的和片面的描写。[2] 1953年《真理报》又发表两篇重要社论:《克服文艺学的落后现象》和《进一步提高苏联戏剧的水平》。前者批评了文论中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后者直接亮出了反对回避尖锐问题、“积极干预生活”的文学主张。这大概是“干预生活”概念的最初萌生。一些写真实的作品如《区里的日常生活》、《在前方》、《一个农艺师的札记》等出现在苏联文坛,实践了“干预生活”的主张。
无疑,出现在中国文坛的“干预生活”概念直接来自苏联文学。1954年“积极干预生活”作家奥维奇金随苏联新闻代表团访华,刘宾雁担任俄文翻译。1955年刘宾雁翻译发表了奥维奇金的《谈特写》,之后特写 “侦察兵作用”说法在中国文论中十分流行。刘宾雁“干预生活”作品《在桥梁工地上》明显受到奥维奇金的启发,在《和奥维奇金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刘宾雁介绍了奥维奇金“干预生活”的文学主张:“不要害怕矛盾,不要害怕它那纠缠不清的外表。一层层剥下它的外衣,常常就会发现极其重要的问题。”《文艺报》1956年第3期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对苏联三部“干预生活”的讨论文章《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肯定了奥维奇金《区里的日常生活》、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以及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勇敢干预生活的精神”。这标志着“干预生活”概念正式进入中国当代文学。之后,著名作家马烽发表《不能绕开矛盾走小路》呼吁作家“大胆地揭露生活中的矛盾,从尖锐的斗争描写新的人物。”康濯在《不要粉饰生活,回避斗争》中呼吁作家“勇敢地干预生活”;刘白羽的《在斗争中表现英雄性格》明确反对“表面的歌颂”,认为文学必须回到“生活的真实情况”等等,都谈到了“干预生活”的主张。可见,在1956年“干预生活”已经成为许多作家和批评家的一种文学共识。周扬在作协理事会上的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克服创作上的公式主义、自然主义及其他一切脱离现实主义的倾向。”主张作家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政治和艺术的勇气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某种意义上,周扬为“干预生活”概念的流行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许可证。

干预生活小说的进程意义
50年代中期中国文论界提出的“干预生活”的文学主张是对“歌颂与暴露”禁区的一次突围。“干预生活”思潮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它显然是50年代苏联文艺思潮影响和刺激下的产物。40年代以来尤其是战后,苏联文坛出现了一种“无冲突论”。社会主义无限光明,冲突和矛盾消失了,它们被暂时的误会所代替。生...

干预生活小说历史沿革
从1956年起,《文艺报》等刊物开始大量提倡干预生活,如《勇敢地干预生活的激情》等文章,强调特写文学在揭示生活矛盾和批判落后事物中的战斗作用。即使在质疑声中,如马铁丁的文章,1957年的《文艺报》依然坚持干预生活的立场,认为这一口号促进了创作的进步,作家们不仅揭露阴暗面,也赞扬光明面,旨在推动...

干预生活小说的历史沿革
”作为体现文艺政策和文艺导向的《文艺报》,在1956年上半年,又陆续发表了多篇提倡干预生活的文章,如3月25日一期的《勇敢地干预生活的激情》、4月30日一期和5月15日一期载文高度评价《人民文学》新出四月号上刊登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洛人文章的题目是《重要的是必须干预生活》。苏平指出:该作...

干预小说名词解释
干预生活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与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最早体现了这一主张。这些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尤其...

干预生活小说的流行原因
这一方针为中国文学接受苏联“干预生活”文学思潮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气氛。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暴露黑暗面”的禁止与批判到“双百方针”的出笼,意味着中共文艺政策的调整:从为夺取政权服务的文学到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转换。“干预生活”概念出现在1956年是一个必然的文学事件,它本身也是“...

王蒙1956年因发表"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___引起轰动。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王蒙首次尝试将个人观察与批判性思考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小说以一名年轻干部的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这种干预生活的写作风格,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局限,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这篇小说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激发...

与十七年文学相比,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突破人性禁区的小说有...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突破人性禁区的小说有( )。 A.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B.赵树理的《登记》 C.宗璞的《红豆》 D.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E.李率的《李双双小传》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50年代...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形象意义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因“积极干预生活”著称。不过,作品更是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人充满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人物介绍 林震 年轻的中共党员,原在小学当教员,因工作积极、成绩突出被调到区委组织部。他...

王蒙1956年因发表"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___引起轰动。
王蒙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