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夯实词语教学。
让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是本学期的新教学要求。而二期课改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35分钟较好地掌握词语、进行有效理解,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让学生扎实有效的掌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样的理解赐予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不知不觉中,掌握词语。通过出示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中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师生合作方式的理解词语“辗转数地”、“离散丧生”。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品味关键词语相伴而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着眼整体,立足于读,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需要学生去读,去悟。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激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有所悟、学有所得。而三年级的孩子其实对家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的,因此,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空间。在本课的教 学中我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展朗读教学。分步骤让学生反复地读——①初读(感知性读)②研读(理解性读)③品读(情感性读),并运用个别读、齐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张口读,从而体会 “家”的真正内涵。
三、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通过快速自由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默读找出描写“家是什么”的句子,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在学习两个故事时,分别采用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质疑和四人小组学习阅读的方式学习文本。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当学生对第二个故事有了初步感知后,我适机播放电影《卢旺达饭店》的片段,学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会随之加深。这时,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学生将饱含深情,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性,本节课所拟订的学习目标都将通过语言的学习得以实现。
四、有效利用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
“悲喜交集”一词的理解是课文第4节的难点,三年级的小朋友是很难体会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当热拉尔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学生容易找到 “悲喜交集”这个描写热拉尔心情的词语。接着我又马上提问:他找到女儿悲喜交集,悲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并找出文中描写悲与喜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理解“悲喜交集”。为了让他们能更加深入体会这一复杂的情感,我在教学时插入了反映卢旺达内战的影片《卢旺达饭店》中一个离散亲人相见的感人片段。通过影片的直观画面,音乐的渲染,人物的激情演出,使学生能深刻体验“悲喜交集”的这一复杂情感。
五、媒体帮助学生发挥想像,进行有效的训练说话
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收集有关卢旺达内战的影片资料,让学生观看,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课堂上,更是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复述,影片感人画面能帮助学生摆脱平空想象,让想象有了事实依据,提高了学生复述课文的信心与质量。进一步使学生领会了家的内涵。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值得自己好好思索:
1.在板书房子≠家这一环节时,对“≠”应向学生做一定的说明,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觉得理所当然。
2.增强心理素质。这次教学有近40名老师听课,面对这么多教学前辈,自己着实有些紧张,加强磨练,让自己的课堂更“稳”些!
教学同时也是门令人进步的艺术,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明白,如何选择适合公开的教学课,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课前精心准备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越来越成熟!
家是什么教案反思
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通过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感受家是充满亲情与爱的地方。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夯实词语教学。让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是本学期的新教学要求。而二期课改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35分钟较好地掌握词语、进行有效理解,是我一...
大班语言《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第一个故事中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阐述了“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在教学中,我设计填空:虽然富翁住的是别墅,但他没有亲人,更没亲情 ...
小学语文教案《家是什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家是什么》是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它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富翁,他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第二个故事叙述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文章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
大班家是一个什么地方的教学反思
总之,这是一堂充满感情和温馨的课。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师生都对家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家庭和身边的小幸福。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大班家是一个什么地方的教学反思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是他们最为重要,最为亲切的生活环境。父母及家人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给孩子最多体验的人。孩子们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的爱,是全家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各方面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需要很容易在家中得到满足,但他们能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吗?能体会成人的辛劳吗?第四单元...
小学一年级语文《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3.小学一年级语文《家》教学反思 《家》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上教材第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首小诗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知学生,自己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比起《我的家》,这首小诗的内涵深入了一层,从渗透爱家、爱父母到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我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
《家》教学反思范文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借鉴了潘老师的教学经验,对本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理解和感受文本。一、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让学生...
《家》语文教学反思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
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1 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这时我用形义联想法,把“家”字拆解编成歌谣,边说边写“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字形的注意。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意会了“家”字的形义。
语言活动诗歌《家》的教学反思
幼5说:花儿是蝴蝶和蜜蜂的家。活动反思:此次活动,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并用肢体表现模仿小鸟飞、蜜蜂飞、蜻蜓飞,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下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通过直观教学法结合多次欣赏,使幼儿更好的掌握诗歌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优美语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