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感人故事60字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钟氏去世之后,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朱德简介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3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新中国建立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
朱德的感人故事60字
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
朱德革命英雄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始于他的青年时期,那时他就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朱德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指挥的多次战役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朱德的伟大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他深...
朱德的故事全集有哪些
朱德的扁担:故事讲述了朱德在革命时期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情景。他发现一根刻有“朱德记”的扁担后,严肃地教育战士们要爱护红军的武器,并亲自与战士们一起下地种田。这根扁担后来成为了革命历史上的珍贵文物。朱德煮粥喂伤员:在长征途中,朱德经常把自己的粮食分给战士们吃。有一次,他把粮食全部分...
朱德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朱德军长激动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元你留着,至于赔罪由我来吧。”回到家里,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和鸡鸭装满箩筐,上面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担着慰问品走向美魁堂,听说红军走的前一天,他还特地屠杀大肥猪前去慰劳。一石激起千层浪。陈亮的“银元故事...
朱德小时侯挑水的故事30字
朱德每天早晨在母亲起床前把水缸挑满水,母亲发现后夸奖朱德懂事听话。原文【公鸡刚叫过头遍,朱德的母亲就开始了一天的繁忙劳动。一天,她拿着扁担和水桶要去挑水,发现昨晚空空的水缸已经装满了水。“这是谁挑的呢?”母亲自言自语地说。第二天,第三天……每天早晨水缸都是满满的。这天,鸡没叫,...
朱德的故事有哪些
1、带头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1935年,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包围和封锁,延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开荒种地中,朱总司令像小伙子一样,苦活累活抢着干。2、亲自教军民识别野菜:长征途中,军队没有吃的,朱总司令亲自拿起几束能吃的野菜,一样样地向大家讲解。3、亲自为战士们站岗:...
朱德元帅的故事
周恩来为朱德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朱德元帅的故事 朱德元帅出生的四川仪陇,在当时还是一个很平穷的地方,朱德家也是一个世代佃农的成分。 但是朱德他从小就热爱劳动人民,乐于为乡亲们做好事。也...
朱德长征时的故事三十字左右
《一块银元》一天,两名小战士到一户人家,大门紧锁,门口架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那就先把两个南瓜割下,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红军。”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
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的感动故事或细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出现在第十篇第四章“关于朱德”:朱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他亲生父亲对他很凶,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对他如亲生。他六岁时每天走三里路去私塾读书,他的名字是他诞生时父母给起的,奇异的巧合,"朱德"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当时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各样...
朱德元帅的故事100字
(一)从小爱劳动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他就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干些杂活。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