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八大绝技是什么 秦腔艺术特色及剧目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10-06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源于西府(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或“桄桄子”。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包括生、旦、净、末、丑五大行,表演技艺丰富,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等特技。


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的性格和民风,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对其他剧种影响深远。秦腔剧目丰富,超过1万本,其中许多剧目已经散佚。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其班社在清康熙年间已有众多,如保符班、江乐班、华庆班等。1912年,李桐轩等人创办“易俗社”,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此后各地纷纷成立演出团体。秦腔的艺术特色和深厚历史使其成为中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陕西省委和关中工委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剧目,并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有所创新。


建国后,咸阳地区有14个专业剧团,创作了大量新剧目,涌现出郭明霞、王麦兰等知名演员。


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剧种,明代已有外传。


二.艺术特色


1.唱腔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唱腔风格质朴、粗犷、细腻、优美,表演技艺丰富。


2.角色


秦腔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表演注重以情动人,生活气息浓厚。


3.脸谱


秦腔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格调粗犷、笔调豪放,表现人物性格鲜明。


4.题材


秦腔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多反映历史事件和民间生活,现代剧目如《三滴血》、《血泪仇》等。


《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5.唱词


秦腔唱词为齐言体,常见七字句和十字句,形成类似七言诗的结构。唱腔“板路”通过二六板、慢板、带板等变化,配合打板节奏从慢到快,帮助表演者表达情感。


6.伴奏


秦腔伴奏乐器包括板胡、二弦子、二胡等。板胡发音尖细清脆,最具特色。


三.八大绝技


1.吹火


吹火技巧包括直吹、连吹、翻身吹、一条龙、磨菇云火等,演员通过吹松香粉末产生火焰,如马蓝鱼的“鬼吹火”享誉全国。


2.变脸


变脸包括“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变脸型通过变换面部表情展现复杂情感,如田兴华擅长此技。吹面灰则通过吹粉改变脸相,如《毒二娘》中的情节。


3.顶灯


演员头顶油灯,做出各种动作,如《三进士》中的丑角常天保。顶灯技巧要求演员脖颈平衡,确保油灯不掉、不洒、不灭。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4.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特技。表演方法是将一碗掷于空中飞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碗同在空中粉碎。王彦魁、唐二瓜、司东纪、吕明发,陆顺子、和家彦、刘立杰、阎国斌等均擅长此技。


5.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行的表演特技。表演时,演员用鞭梢扎成纸花,加足灯油,拉长灯捻,然后在打击乐伴奏中,用双鞭反复扫向灯花,使其扩散。此特技需掌握好时间,配合默契,但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变,现已很少使用。


6.踩跷


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演员只能用两个脚指穿假鞋,凭脚指行走。更难的是,还要完成踩跷走凳、踩跷过桌等高难动作。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推广了踩跷之技。魏长生之后,著名者有朱怡堂。


7.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咬牙即用上、下牙齿咬紧磨动,发出声音。秦腔名演员彦娃、刘金录等常用此技。耍牙即将两颗猪牙或牛骨牙含在口中,用舌操纵,有六种样式。谢德奎、温良民等常用此技。


秦腔的“耍牙”技巧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历史上能熟练运用此技巧的演员凤毛麟角。刘凤鸣、王华民、雷艺强、柏福荣等均有此绝技。此技巧常用于表现相貌凶恶的角色,代表作有《淤泥河》中的盖苏文。


8.尸吊


又称“大上吊”[刘全进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眉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演出前,将长吊杆平绑于柱子上,剧中人上吊时蹬倒椅子,吊杆一端压下右移,使上吊者高高吊于台前。至今已不用此技。


三.常见曲目


秦腔传统剧目丰富,共2748本。经典曲目包括《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等。新中国建立后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秦腔的八大绝技是什么 秦腔艺术特色及剧目介绍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咬牙即用上、下牙齿咬紧磨动,发出声音。秦腔名演员彦娃、刘金录等常用此技。耍牙即将两颗猪牙或牛骨牙含在口中,用舌操纵,有六种样式。谢德奎、温良民等常用此技。秦腔的“耍牙”技巧具有极高的...

秦腔八大传统绝技
8. **尸吊**:也称“大上吊”,是秦腔、同州梆子等剧种的特技,通过上吊表演来呈现角色的死亡情景。这些绝技不仅展示了演员高超的技艺,也是秦腔艺术独特魅力的体现,为观众带来视觉与情感的双重享受。

秦腔八大绝技有哪些
1. 秦腔,俗称乱弹,因其使用枣木梆子作为击节乐器,又被称作“梆子腔”。秦腔的八大绝技之一是吹火。通常在涉及妖怪或鬼魂的剧目中使用。吹火的技巧包括将松香粉末用箩筛过,然后用一种长纤维、高强度的白麻纸包成小包,剪去纸头。演员将松香包含在口中,吹气使其燃烧并喷向火把,从而产生火焰。不过...

秦腔八大绝技有哪些
秦腔八大绝技包括:吹火:多用于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演员通过吹动含有松香末的小包,使松香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变脸:包括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前者指表演者表情丰富夸张,后者指在表演时朝自己脸上吹灰,形成情绪反差。顶灯:表演者将一盏油灯置于头顶,同时耍各种动作。打碗:将一碗掷于空中飞...

秦腔八大绝技有哪些
1、秦腔又称乱弹,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作为秦腔的八大绝技,其一是吹火。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

秦腔发源于陕西哪个地方?
八大绝技包括吹火、变脸、顶灯、打碗、鞭扫灯花、踩跷、牙技和尸吊。这些技巧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秦腔的题材广泛,内容纷繁,主要反映历史事件和民间生活。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历史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

陕西秦腔有什么感情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艺术特点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所唱秦腔在基本遵循陕西路子的同时,又以新的思想观念十分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创新。尤其在搬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出大量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促使古老的秦腔艺术更加贴近现实并服务于现实。《李秀成》、《梁红玉》、《守江阴》、《商鞅变法》、《说书阵地》、《西域情》、《鲍三娘》、《山...

秦腔发源于陕西哪个地方?
八大绝技:吹火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腔《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常见的形式...

简短的京剧历史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