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理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18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出自宋代苏轼诗《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太山:即泰山,比喻大的事物;秋毫:指鸟兽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意思是:泰山虽然大,但却不是最大的;秋毫虽然小,但也不是最小的。泰山的大,秋毫的小,是两相比较而存在的。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出自《庄子·天下》。捶,同“棰”,指棍或棒。意思是:一尺长的棍子,每天取一半,永远也取不完。用来比喻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出自《老子》。意思是:有和无是相互对立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对立而形成的。用来比喻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意思是: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就会开始亏损;事物到了极鼎盛的时候,就会走向衰落。

【美必有恶,芬必有臭】出自宋代苏轼诗《颜乐亭》。意思是:有美好的事物就一定会有丑恶的事物,有芳香的东西就一定会有腐臭的东西。比喻事物总会有对立的一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自宋代苏轼诗《琴》。匣:指琴盒。意思是: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放在琴盒中它又发不出声响呢?如果说琴声是从指头上发出来的,又为什么不从指头上倾听呢?诗句虽很俏皮,但却极富哲理,比喻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出自《庄子·骈拇》。意思是:物品,当长则长,长,不为多余;当短则短,短,不为不足。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出自《老子》。意思是:显贵的根本是低贱,高大的基础是低下。说明了贵、贱,高、下的对立和统一。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出自唐代顾况诗《行路难》。根本:即本质性的东西。禾:在古代专指粟。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播种的是粟,绝不会长出豆苗。用来比喻因果间的必然联系。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颊骨。车:牙床骨。意思是: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出自《孟子·告子上》。苟:如果。养:滋养。意思是:如果得到了必要的滋养,什么东西都可以生长;如果失去了必要的滋养,什么东西都可能消亡。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饥饿的人不会苛择食物,口渴的人不会苛择饮料。

【窥面与盘水则元,于杯则隋】出自《淮南子·齐俗训》。元:同“圆”。隋:同“椭”,椭圆。意思是:用盘子里的水照脸,脸是圆的;用杯子里的水照脸,脸就是椭圆的了。用来比喻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雏:小鸡。孚:同“孵”,孵化。意思是:鸡蛋的本性是可以变成小鸡的,但如果没有好的母鸡来孵化,即使时间再长也不能变成小鸡。比喻要想获得成功,除了有好的内在因素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轻重》。大块:大土块。意思是:茂密的树林里,不会长出丰茂的草,有大土块的地里,长不出好的秧苗。用来比喻在强大的势力面前,弱者会受到侵害和压制。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出自《荀子·劝学》。蓬:蓬蒿。涅:黑泥。意思是:蓬蒿长在麻田中,不用扶助,自然挺直;白沙混在黑泥之中,会与污泥一样成为黑色。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意思是:皮不存在了,毛还在哪儿长呢?用来比喻根本和基础没有了,与之相关的事物也就无法生存了。

【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出自《老学庵笔记》。作,同“做”。意思是:如果没有米和面,即使再能干的人也做不出汤饼来。用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人再能干,也无法成功。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出自《颜氏家训·归心》。意思是:生活在山里的人不相信有鱼和树木一样大。比喻人的认识是受客观存在的局限,不能任意否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出自《庄子·逍遥游》。意思是:如果水积蓄的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将大船浮起来。说明基础不深厚或条件不充足就难以承担大事。

【松柏之地,其草不肥】出自《国语·晋语》。意思是:在长满松柏的地方,草长的就不肥美。用来比喻物不两盛。意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欲破曹公,宜用火攻”意思是: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差最后一项重要条件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人类的本性是相近的,只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所以会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对一个人的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出自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用来比喻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其根源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自佛教经典《涅槃经》。清代尹会一《吕语集粹·存养》也作:“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意思是:种了什么样的庄稼,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用来比喻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

【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走:跑。缚:捆绑。屈:收缩。意思是:跑虽然不用手,但如果把手绑起来,就跑不快了;飞虽然不用尾巴,但如果将尾巴缩起来,就飞不远了。比喻任何事物要发挥自己的功能,总要借助于其他的事物。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出自《韩非子·解老》。意思是:万物都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都会有松弛和紧张。说明盛衰、张弛是一切事物的规律。

【木之折也,必道蠹;墙之坏也,必道隙】出自《韩非子·亡征》。道:原由。蠹:蛀虫。意思是:木头断了,一定是因为里面有蛀虫;墙倒塌了,一定是因为里面有缝隙。用来比喻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因素。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出自《易·丰》。昃:日西斜。食:同“蚀”,亏损。意思是:太阳升到了中午就开始西斜,月亮满盈后就开始亏损。用来比喻事物盛极则衰,物极必反。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出自宋代苏洵《辨奸论》。础:柱子底下的基石。意思是:月亮的周围出现了光环,就会刮风;房子的基石湿润了,就会下雨。比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前兆。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末:树的末梢。掉:掉转。意思是:树梢太大,树木就必然会折断;动物的尾巴太大,就必然难以转身。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意思是:接近红色的东西就会被染红,靠近黑色的东西就会被染黑。比喻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使人变坏。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出自《战国策·秦策》。致至:达到的极致。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像冬夏的循环一样;事物发展到它的极致,就会有危险,就像堆积起来的棋子一样。比喻物极必反、积高必危。

【彼一时,此一时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另一个时候,时间不同,情况也不一样了。用来说明时势不同,情况也随之改变,不能再相提并论了。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意思是:夏天到了最热的时候,就不会再生出热,而只能生出寒冷;冬天到了最冷的时候,也不会再生出寒冷,而只能生出酷热。比喻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其对立面发展。

【履霜,坚冰至】出自《易经·乾传·坤》。意思是:踩到秋天的霜时,冬天冰冻的日子要到了。比喻目前的一些现象是未来的某些征兆。

【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出自唐代聂夷中诗《劝酒二首》。意思是:太阳不会是静止不动的,江水也不会是静止不流的。比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大厦既焚,不可洒之以泪;长河一决,不可障之以手】出自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拟连珠》。洒:浇。长河:黄河。障:堵塞。意思是:大厦已经烧起来了,不是用眼泪就可以浇灭的;黄河决堤了,也不是用手就能堵住的。比喻小补无益,无法挽回大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诗《元日》。曈曈:日出光亮的样子。桃、符:均指桃符,即画有门神或写有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古人认为可以避邪。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也将旧的桃符换上了新的。形容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现在常用后句说明除旧布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出自唐代刘禹锡诗《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意思是:春天欣欣向荣的树林里,新叶催换了旧叶;江河奔腾的流水里,前面的波浪让给后面的波浪。用来比喻新陈代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出自《后汉书·陈忠传》。意思是: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起源。常用来劝告人们不要轻视小的事物。

【雄鸡一声天下白】出自唐代李贺诗《致酒行》。意思是:雄鸡一声报晓,黑暗就过去了,光明就到来了。现在用来比喻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德灭小怨,道也】出自《左传·定公五年》。意思是:既然别人对我有大的恩德,就不应该计较小的怨恨,这原本就是正确的道理。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代刘向《新序·节土》。意思是:山太陡了,就不会太高;水面太窄了,就不会太深。用来比喻对人要求太过苛刻,就不会得到人心。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喻蔽》。意思是:乌云厚实,雨必然下得大;弓弩强劲,箭一定射得远。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出自《庄子·骈拇》。凫:野鸭。胫:小腿。意思是:野鸭的腿虽然短,但要给它续上一段,也会使其痛苦;鹤的腿虽然长,但若截掉一段,也会使它悲痛。后用来比喻自然规律不能违背。

【钩曲之形无绳直之影】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绳直:笔直。意思是:像钩子一样弯曲的东西,不会有笔直的影子。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户枢:门轴。蝼:《意林》中也作“蠹”,蛀蚀。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变得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说明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被侵蚀。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出自《老子》。飘风:狂风。意思是:狂风不会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用来比喻来得凶猛,去得也快。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毫厘:形容极其细微。意思是:开始有毫厘的差错,到后来就可能相去千里了。说明开始时的一点小错误,就可能发展成为后来的大错误。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看到一片落叶,就知道快要到年底了。比喻通过事物的某些微小的迹象可以推断其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出自《列子·说符》。意思是:看见出去的,就能知道将要进来的;观察过去的,就能知道未来的。说明事物有一定的共同性。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出自《荀子·非相》。千岁:年代久远。数:计算。意思是:要想年代久远的事,就要先看一看现在。说明历史发展是有一定共同性的。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出自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意思是: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规律的。

【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出自《淮南子·泰族训》。斫:用刀斧砍或劈。铄:熔化。意思是:再优秀的木匠也不能将金属劈开,再灵巧的铁匠也无法将木头熔化。说明做事不能违背其自然规律。

【三折肱为良医】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指多次。肱: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指代胳膊。意思是:多次摔断胳膊的人,可以成为高明的医生。说明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吾子》。说:同“悦”。战:战栗。意思是:本身是羊,即使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高兴,见到豺狼就发抖,忘了自己身上披的是虎皮了。用来比喻外表强大而内心恐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自清代颐琐《黄绣球》。意思是:以前的人栽了树木,后来的人用它来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出自《诗经·小雅·小晏》。是用:所以。溃:遂。意思是:在大路旁盖房子,总是征求行人的意见,行人的意见多有不同,所以房子是盖不成的。

【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出自宋代释道元《景德传灯录》。意思是:许多个盲人一起摸象,各自说大象像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比喻片面地看问题,往往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关于事理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出自《韩非子·解老》。意思是:万物都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都会有松弛和紧张。说明盛衰、张弛是一切事物的规律。 【木之折也,必道蠹;墙之坏也,必道隙】出自《韩非子·亡征》。道:原由。蠹:蛀虫。意思是:木头断了,一定是因为里面有蛀虫;墙倒塌了,一定是因为里面有缝隙。用来比...

《淮南子》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没有清心寡欲就无法昭示自己的道德,没有宁心静气就不能达到目标。 【公道通而私道塞】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公正的门路畅通无阻了,不正当的门道就堵塞了。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出自《淮南子·修务训》。一言:一句话。齐:...

初唐四杰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出自唐代王勃《腾王阁序》。赊:遥远。接:到达。意思是:北海虽然遥远,但只要乘着盘旋而上的暴风,仍然可以到达。比喻凡事只要经过努力,总可以实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不要在将分手的路上,像小儿女那样伤心得泪湿衣巾。

关于治学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行之谓病】出自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病:弊病,弊端。意思是: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知识而不能实践叫做弊病。【为学无别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出自明代薛瑄《薛文清》。意思是:学习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要是能够知道一点,就做一点,知道一...

袁枚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出自清代袁枚《伤心》。意思是:回想当初侍奉慈亲的欢乐日子,真有如一刻千金般的珍贵,但我总是把它蹉跎浪费过去了。这是追念慈亲的伤心诗。作者袁枚是一位孝子,“子欲养而亲不待”,慈亲已逝,回忆当时情景,不禁痛苦万分。【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出自...

关于胜败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出自《汉书·高帝纪上》。意思是:出兵作战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就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出自《孙子兵法·谋攻》。虞:预料。御:干涉。意思是:有五种胜利可以...

张先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出自宋代张先《木兰花》。意思是:月亮在庭院中洒下清晖,无数杨花从月下飞过却没有留下影子。两句寓情于景,反映出词人畅游一天后恬静舒畅的心境。【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花应满径】出自宋代张先《天仙子》。意思是:夜已经深了,人们离去,四周才寂静下来,风...

关于谋略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鄙:浅陋。意思是:那些饱食终日的高官厚禄者见识浅陋,没有什么深谋远虑。常用以讽刺封建社会的官僚政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成语“运筹帷幄”即由此而来。意思是:在营帐中操控着战略,就能让在千里之外作战的军队取得...

韩愈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出自唐代韩愈《五箴序》。意思是:人最怕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已经知道过错又不能改正,这叫做没有勇气。【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出自唐代韩愈《原毁》。意思是:懒惰的人不能把自身修养好,而忌妒心重的人则害怕别人修养好。【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

王安石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出自宋代王安石《商鞅》。驱:驱使,管理。信诚:即诚信。意思是:从古到今,管理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取信于民,所以当政者一定要对老百姓讲信用。秦孝公时,商鞅为了变法,他把信用这句话看得千金重,才以取信于民,获得成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