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夯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夯年糕大多在农历十二月廿日左右进行,几户人家凑合一起,以二十臼为宜,就是两口饭蒸交替使用,两口饭蒸,一个石捣臼,一个檀木榔头,三张八仙桌,四块年糕印板,就是舂年糕的全副家当了。民间夯年糕的传统手工打的年糕,直径60公分,厚度5公分,面上盖上各种年糕印,味道特别香、糯。
送灶神
竹枝山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这夜每户在贴着灶神(灶司菩萨)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 听老人家说,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旧时“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现时糖元宝是不供了,但“送灶”时各家仍要点上香烛,夜间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廿三要谢灶,而三十夜要接灶,就是把灶神迎进家,接得越早灶司越好。“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 灶司萧山人最信奉的菩萨了。
杀年猪
杀年猪 廿三夜一过,杀年猪就开始了,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灌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一家开杀,往往四邻围观。杀年猪是一件实惠实用的事。猪是自家养的,吃起来可以绝对放心;猪头猪尾巴是除夕祝年福的隆重祭品;内脏又是正月里待客的上好佳肴;分送亲友、过年食用后留剩的猪肉就腌起来,腌火腿、腌肋条,正月里家家翻晒,满村肉香。鸡鸭鹅等家养牲畜也宰杀备好。
掸尘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祭祖宗
祭祖宗 腊月,过世的祖宗是要祭奠的。选一个黄道吉日,在正堂,备一方桌好食,点一对蜡烛,上三注香,斟十二杯酒,烧一堆纸制的元宝银锭,磕几个头,怀念一下祖宗,祭奠一下祖宗。
受岁
受岁(也叫守岁,指年长者),首先要孝敬祖宗,称之“做受岁羹饭”,大致供以年糕、粽子及各式荤素。祭祀的时间要长,须斟酒三次,全家长幼都要跪拜。最后,在桌前焚化元宝、银锭和经卷。接着合家团聚家人开始受岁,也即吃年夜饭。若因故不归者,家人于席上摆一副碗筷,以示团圆和思念。俗称“年三十夜吃一餐,正月初一穿一身”, 受岁的菜肴最为丰盛,一般不少于十碗,且务必成双。席上必备黄豆芽、冬笋、香干、木耳、香菇、油豆腐、腌白菜、萝卜丝等炒成的“八宝菜”一碗,以图来年“八宝进门”。不准上汤,否则来年要吃食犯愁。受岁时,其他菜肴尽可享用,惟“元宝鱼”须留待新年动筷,取“年年有余”嘛。小孩还不得吃鸡爪,说是吃了鸡爪会抓破书本,那就读不好书了。 吃罢年夜饭,长辈都要给晚辈分压岁钱。早先的压岁钱,都用红绳将铜钱串成一串;改用纸币后,则用红纸封包。 晚辈得压岁钱后,不能立即打开,而要放在枕头底下压过夜,是谓“压岁”。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故称为“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 祭祖宗 腊月,过世的祖宗是要祭奠的。选一个黄道吉日,在正堂,备一方桌好食,点一对蜡烛,上三注香,斟十二杯酒,烧一堆纸制的元宝银锭,磕几个头,怀念一下祖宗,祭奠一下祖宗。 受岁 受岁(也叫守岁,指年长者),首先要孝敬祖宗,称之“做受岁羹饭”,大致供以年糕、粽子及各式荤素。祭祀的时间要长,须斟酒三次,全家长幼都要跪拜。最后,在桌前焚化元宝、银锭和经卷。接着合家团聚家人开始受岁,也即吃年夜饭。若因故不归者,家人于席上摆一副碗筷,以示团圆和思念。俗称“年三十夜吃一餐,正月初一穿一身”, 受岁的菜肴最为丰盛,一般不少于十碗,且务必成双。席上必备黄豆芽、冬笋、香干、木耳、香菇、油豆腐、腌白菜、萝卜丝等炒成的“八宝菜”一碗,以图来年“八宝进门”。不准上汤,否则来年要吃食犯愁。受岁时,其他菜肴尽可享用,惟“元宝鱼”须留待新年动筷,取“年年有余”嘛。小孩还不得吃鸡爪,说是吃了鸡爪会抓破书本,那就读不好书了。 吃罢年夜饭,长辈都要给晚辈分压岁钱。早先的压岁钱,都用红绳将铜钱串成一串;改用纸币后,则用红纸封包。 晚辈得压岁钱后,不能立即打开,而要放在枕头底下压过夜,是谓“压岁”。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故称为“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摸黑上山,往附近山上的庙中争烧“头香”。如今大多在看春晚了。
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听老人家说,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旧时“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现时糖元宝是不供了,但“送灶”时各家仍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祭祖宗]
腊月,过世的祖宗是要祭奠的。选一个黄道吉日,在正堂,备一方桌好食,点一对蜡烛,上三注香,斟十二杯酒,烧一堆纸制的元宝银锭,磕几个头,怀念一下祖宗,祭奠一下祖宗。
江浙人迷信,敬菩萨或是祭祖宗的荤菜,一般不能用雌性动物的肉。
[掸尘]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用大大的鸡毛掸子把角角落落的蜘蛛网狂扫一通。此举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摆设井然有序,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打年糕]
过年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印象最深的是抟粉制年糕。在农村,村里面往往会组织年轻力壮的男性村民制年糕。先是邀好大汉(人),定好日子(时间),搭好大棚(场地),扯好大灯(灯光),备好大石槽、大木锤桩、大灶、大蒸笼(工具);再是各家各户把制年糕的粉标好记号排好序号集中放置。到了制年糕的那几天,各家各户纷纷聚集,热闹非凡。从抟粉到蒸粉到打糕到压糕再到画红印,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其中打糕阶段最是耗费体力,一蒸笼年糕粉倒在大石槽里后,必须要经过二三十斤的大木锤桩锤几十下才能变成“年糕”。寒冬腊月,抡锤的小伙子们抡锤抡得久了,汗流浃背,干脆光上膀子,“嘿呦嘿呦”的喊起了口号。这时候,有媳妇的,媳妇开始叫:“喂喂,穿上衣服!”没媳妇的,娘亲开始叫:“儿子,别着凉啦!”有孩子的,孩子开始叫:“爸爸,给我拧一团年糕吃!”家人不在现场的,就酸里酸气地斜地里横插一句:“哎呀,媳妇心疼了!”于是,戏谑声、嬉笑声、喊号声混成一片,喜洋洋,暖烘烘,乐融融,那个打出来的年糕,要多好吃有多好吃。每每想起小时候的打糕情景,总忍不住眼眶湿润。现时吃的年糕大多是机器制作,味道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热乎劲儿。
[讨债]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己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除夕]
除夕之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当晚乃是孩子最乐之日,因为可以拿红包。工作的,要给年迈长辈、晚辈以及尚未工作的同辈发红包。笔者家里已经四代同堂,那个热闹劲儿,可想而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摸黑上山,往附近山上的庙中争烧“头香”。
[走亲戚]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备干果、水果若干,常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江浙人喜喝绿茶,但绿茶又性寒,所以待客喝茶往往会在绿茶中加些冰糖。亲戚间每家每户轮流待饭。亲戚朋友约一时间去某家,当家待饭,全由自己下厨做菜。菜式相当精彩,甲鱼、鳗鱼、河虾、海蟹、鸡鸭鱼肉、各色菜蔬、各种鱼类,黄的、绿的、白的、黑的,干的、水的,香喷喷,热腾腾,火辣辣,看得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吃得人腰圆肚胀大饱口福。一轮吃下来,脸整个圆了一大圈。
萧山人的过年习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 送灶神 农历腊月廿四,萧山人民开始“送灶神”仪式,意味着新年庆祝活动的启动。家庭会在堂屋供桌或厨房灶头贴上灶神像,供奉酒、水果、荸荠、茨菰和美味的鱼、肉。以前还会供奉用饴糖制作的糖元宝,希望灶神牙齿被粘住,少说人间坏话。现在虽不再供奉糖元宝,“送灶”习俗依旧保留,香烛烟雾和供品光辉...
萧山过年风俗介绍
萧山人也有过“七月半”的民风民俗。传说农历七月十三,丰都鬼城放假五天,群鬼可以回家享用祭祀。这个时期,长辈们告诫子孙要小心行事,不要犯错,夜间不要外出。七月半也称为中元节,民间祭祀既是庆祝地官生日,也是祈祷列祖列宗、先人们赦罪赐福,早日脱离苦海,重返人道。
萧山人的过年习俗
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这夜每户在贴着灶神(灶司菩萨)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 听老人家说,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旧时“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
萧山人的过年习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亲戚间每家每户轮流待饭。亲戚朋友约一时间去某家,当家待饭,全由自己下厨做菜。菜式相当精彩,甲鱼、鳗鱼、河虾、海蟹、鸡鸭鱼肉、各色菜蔬、各种鱼类,黄的、绿的、白的、黑的,干的、水的,香喷喷,热腾腾,火辣辣,看得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吃得人腰圆肚胀大饱口福。一轮吃下来,脸整个圆了...
浙江春节有什么风俗
1、搡年糕:在浙江,尤其是乡村地区,搡年糕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从腊月二十开始,家庭和作坊忙碌起来,制作年糕和粽子。这些食品不仅意味着今年的丰收,还象征着家道的富裕。搡年糕和煮粽子的过程被认为能够预测来年的家庭运势。2、送灶神:在廿三夜,浙江萧山地区的居民会举行送灶神的仪式。这一天...
浙江春节习俗有哪些?
浙江春节习俗有 1、搡年糕:腊月二十开始,乡村的年糕作坊开始日夜忙碌,搡年糕裹粽子是家里的大事,年糕多粽子多不仅显示今年收成收丰稔家道殷实,搡年糕煮粽子的过程,还可以预卜来年家道的平安兴旺与否。2、送灶神:廿三送灶神,萧山民间约定成俗,要祭祀灶君菩萨,这一天俗称“谢灶夜”用三茶六酒、...
浙江过年热闹吗 浙江春节有哪些特色的风俗
廿三送灶神,萧山民间有祭祀灶君菩萨的习俗,用三茶六酒、鱼肉水果等食品供奉,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烧头香:一些浙江人会前往寺庙烧头香,以祈求平安和幸福,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龙舟比赛: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春节期间会有龙舟比赛,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
萧山有什么节日习俗?要具体点的
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 东汉时期上虞曹家堡有一女名曹娥,母亲系萧山金家浜村人。其父曹盱于东汉汉安二年端午节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时,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恸哭寻觅17昼夜而不得,于五月廿二这天毅然跳江寻父。相传5天后她背负父尸浮出水顺,孝行感动乡里,历史上曾建庙祀奉曹娥,表为孝女。...
春节拜年习俗
春节拜年习俗如下:东北农家串门拜年在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
萧山现在的习俗,不要过年的
过年的呀,依然走亲访友,只是没有那么浓的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