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这是跟诸位讲真实话,佛法里的确没有浅深次第。你以为有浅有深,那还是你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有浅有深;离分别执着就万法平等,没有浅深次第。不但次第没有,浅深都没有。为什么?统统归一,归到心性,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怎么不平等?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这是你真的明白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一切法里随拈一法,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这个意思。皆能穷其究竟,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心性,任何一法,你要是仔细去观察、去研求,到最后都归到自性。自性就是平等,所以说归于平等。《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无量寿经》这个经题非常圆满。「佛说」,一般经上的佛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经题上都有佛说,那个佛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为众生都说《无量寿经》,都说《阿弥陀经》,都说《观无量寿佛经》,所以这三经是一切诸佛都说的,其它的经一切诸佛不见得都说,因为佛法要观机,根机不对,佛决定不说的,这三部经一定要说,因为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跟其它经上的佛说,意思不一样。「大乘」,大是指心量之大,广大无边,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寿庄严」是我们所求的。所求的是性德圆满的现前,那是无量,用一个寿做代表,无量寿命、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德能,一切都是无量的。庄严是表现在事相上的美好,美轮美奂,没有一丝毫的缺陷,这是庄严,是所求的。用什么方法求?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用这三个方法求。所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指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你修清净平等觉,你就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你得这个果。经题上是有因有果,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经题是真的圆满,究竟圆满。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都归到法性,都归到究竟平等,佛家说万法平等,道理就在此地。不但性平等,相还是平等,作用也平等。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一般人顶多可以承认性平等,相不平等。我这个相跟佛相长得不一样,怎么会平等?我们作用也不平等。其实这种不平等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妄想执着里生出来的,妄想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离妄想执着就平等,这妄想执着一离,相就变,变跟佛相一样,世俗间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怎么变现出来的?佛心清净,佛的相是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我们把妄想执着丢掉,放下了,心清净,现出那个相就跟佛一模一样,可见得是平等的。从真的方面讲是平等的,从假上面讲是不平等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发心学弘经的人,这一句话一定要记住。所以佛法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没有不自在!但是你一定要如教修行才行,你要不如教修行,就是经上讲的受持读诵,你就很难为人演说的时候来得这么圆融自在。一定自己要身体力行,要在行持当中证实佛所讲的理论、境界,然后你说出来自自然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经文上「则非」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教给我们不可以取相,不可以着相。取着,取就是分别,着就是执着,在一切现相当中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不但世法里面我们不要去分别执着,佛法里面也不要分别执着,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一落在分别执着里面,你就看不到,真的东西看不到,你所看的是假的。佛教给我们是实话,我们要相信。「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你自己不错,修行着实有得功夫,到达信心清净,平等性现前。法相唯识里面说得好,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是法相宗讲的,修行最重要的原则纲领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转识成智必须要知道,有的是因上转,有的是果上转。果上转,我们就不需要理会,证果自然转。要紧的是因上转。因上转的哪两种?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前五识跟阿赖耶是果上转。由此可知,修行,法相宗修行人,他着力的地方就是要转第七识跟转第六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第七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执着,坚固的执着。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一切不分别,心就平等。一切不分别,观察就妙了,看到什么?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妙观察。六、七二识就是妄想执着,六识是妄想,七识是执着。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无住,无住就是离妄想执着。众生境界没转过来的时候,是凡夫,是二乘,是权教菩萨,对于这些人又必须要行大慈大悲,以善巧方便去诱导他,假设一个浅深次第,这个浅深次第是什么?五乘佛法、三乘佛法,这是浅深次第。小乘里面,四果四向;大乘里面五十一个阶级,信、住、行、向,这都是世尊假设的浅深次第。在果证里面有种种庄严,种种庄严是什么?随心所变。你心里不相同,外面境界就生变化,依正都变化。正报是自己身体,身体起变化,相貌会变。人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他那个相慢慢变,就变成像菩萨一样,别人一看生欢喜心。如果每天嫉妒嗔恨,他相也在变,慢慢就变成阿修罗、罗刹,人家看到恐怖,看到就害怕,相随心转。这个正报身在变,环境也在变,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一个地方人心地都善良,都忠厚老成,这地方没有天灾人祸,居住的环境依报好。新加坡这个地方许多外国人都赞叹,为什么赞叹这地方?这地方的老百姓老实、守法,这是其它地区比不上,新加坡虽然小,可以说是世界上模范城市。这是真的,多少国家到此地来,想学新加坡,这正确的。人人能守法,这个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够繁荣,老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佛法为我们讲的,比这更深入,佛法让每一个众生,自动自发,改过迁善,断惑证真,这又是世间法所不能比的。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许许多多浅深次第,是假设的,经上常常有「是名」,是名是显示这个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意思。
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意思是,在十法界中,无论是四圣法界还是六凡法界,其环境与生命体都是庄严而真实的存在,且二者相互影响,正报是主要因素,依报是次要因素。具体来说:1. 十法界的构成: 十法界分为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四圣法界包括佛、菩萨、缘觉、声闻的法界,代表高层次的修行境界。六凡法...
佛法当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意思
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
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意思
法界依正庄严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法界的本质依托于真实的、正确的道理与法则之上。只有在依正方能产生庄严,即形成正常合理的秩序和氛围,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修行,达到自己的目标。庄严是指各种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有规律的秩序,而这种秩序的形成依托于正当性的基础之上。在佛教理念中,...
佛法当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意思
我来答 首页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帮帮团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法律 手机答题 我的 佛法当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意思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辣椒ENe 2023-03-28 · 超过5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
净空法师: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生出来的?
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生出来的,这个说出来了。这是千百年来,多少哲学家、科学家,还包括宗教家,在讨论宇宙缘起、万物缘起、生命缘起,这里面最关心的是我的缘起、我从哪里来的,这是高等科学。就在这念头上出来的。你看,佛说了,几个念头?几个相?相就是现象,物质现象,识是心理现象。弥勒...
如何断我见、破见惑?——分享《金刚般若研习报告》131
世尊在入灭之前,强调了四依法,其中“依义不依语”尤为重要。我们要理解的是意义而非语言,执着于语言和文字会导致困惑。十法界的依正庄严是自性所变,相虽不断,性却永恒不变。因此,相会变,我们需要生心;相不停变化,我们应无住。无住生心是佛教的修行纲领,与事实真相完全一致。诸位同修需...
怎样理解“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没有不同。‘万法唯识’这个‘万法’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唯识所变的。识之体就是‘真如本性’,即《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心性,也称作‘佛性’、‘真性’、‘真如’、‘本性’,名词很多。为何佛说一桩事情,要说这么多名相?这是佛陀教学的善巧,目的...
佛教中三界之上还有其他境界吗?
无色界确实是三界最高的,不过从你的角度讲,三界(六道众生)上面还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然后是佛,一共十法界,如果从究竟的角度讲,佛陀的法身无处不在,其实只有一真法界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极乐世界是虚妄吗?
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妄想变现出来,极乐世界的相是性德,自性变的。自性现,遇到缘它现,没有缘它隐,它有隐现,它不是生灭。生灭是刹那不住,前面相跟后面相不一样。极乐世界是前面相跟后面相是一样的,所以它不是生灭。于是我们就知道了,极乐世界人长寿,个个都是无量寿,但是永远年轻,没有...
法相跟无法相是一不是二。就在法相上见到空相;怎么见到?不执着就见到...
】 “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 “1、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生即无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所谓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本性无故。既本性无,则不生亦亡,生即无生故。乃为真不生义。”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生即无生也。此明不生...
相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