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意义是:团圆庆贺。挖掘和弘扬中秋节中的团圆文化,发扬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的美德,也应该是中秋文化的范畴。
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
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明清以来民间社会中秋节馈送月饼习俗流行,人们在相互馈送月饼等节物的过程中,融洽了亲友、邻里等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当代社会,传统中秋节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馈送月饼的节俗,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将中秋节称为月饼节。
旧时月饼多为百姓自家手工制作,后来在城市出现了专业作坊,月饼的制作专业化。月饼的商业化给人们的节日生活提供了便利,商家与媒体联手的宣传也在相当程度上营造了现代中秋节日的气氛,对于传统节日来说,这种周期性的宣传活动是有益的。
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它能凝聚民族、国家、社会的人心,它不能用纯粹的商业利益来衡量。天上圆月,人间团圆,圆满是人们希冀的生活目标,团圆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一种人伦境界。春节、元宵等节日都有不少节物表达着团圆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
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
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来历一
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二
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三
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参考资料来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定于每年八月15。其中的意义既有神话故事,也有文人骚客的传奇诗句,还有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义很多,这里给大家列举几个。
第一重意义:嫦娥奔月,以此发展为情侣们之间的节日
可能大家都觉得情侣之间的节日不是七夕吗?但其实中秋节也是具有浪漫的情侣氛围的。在神话故事中,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老药,但是后羿舍不得自己的爱人嫦娥,所以就不舍得吃。但是嫦娥却好奇心很重,想要上天上看看,所以就把长生不老药给吃掉了,然后便飞升到了月亮之上。所以二人便分开了。因为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后羿觉得八月十五的时候是月亮里自己最近的时候,也就是嫦娥距离自己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到八月十五,他就会坐在房顶上赏月,就好像是欣赏自己的爱人嫦娥一样。
第二重意义:象征着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最后一句话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深刻地表达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且希望他们平平安安的和自己一起欣赏月亮。还有著名诗人写的静夜思中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表明了八月十五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象征着家里的人圆圆满满。
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中秋节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多重意义,这种意义已经深刻的雕刻在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现如今,我们每到中秋节,都会全家人坐在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一起聊一聊家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每到中秋节,家里面的氛围都会和和睦睦的。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注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家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关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谓破四旧时期,人们也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吴地百姓中秋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本世纪初,我到松江农村作民俗调查,村民告诉我,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这不是十分难得的么,这不是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共处与和谐的表征么?同时,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人们亲朋相携,步出户外,赏明月,尝节物其乐融融。除了赏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观潮之俗,唐宋之时,钱塘江观潮就盛况空前,苏东坡出知杭州期间,曾多次观潮,还写下《中秋夜观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扬州之曲江也是观潮的好去处。中秋前后还是金桂飘香的时节,赏桂之风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吴刚的神话传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气息,使很多中秋诗文呈现瑰奇幽丽的面貌。中秋诗文之多,真可谓不计其数。有的作品,甚至唱彻中华大地。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节日,但从前有的地方妇女在中秋有她们独特的节俗活动,如拜月,俗传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称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吴地有走月亮之俗,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直到天明鸡唱,犹婆娑月下。近日苏州民俗博物馆中,就有一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画了吴地走月亮的场面。妇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间信仰有关,有些地方拜月活动结合求子仪式,是其证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妇女,中秋节有听香之俗,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立或出游,注意窃听别人语言,以占卜吉凶。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从前中秋节,更是儿童的节日,这天儿童的民俗活动很为丰富,从前有些地方,儿童要行拜月之礼。北方儿童,每于中秋之夜,拿着大饼边吃边唱:唱月来,唱月来,来年日子好过来;唱月饼,念月饼,明年是个好年景。安徽中秋,小孩们有摸秋之俗,孩子们手拿火炬,结队到田野间,摘取果豆等物,就叫摸秋。江西、安徽有些地方,中秋还有儿童堆宝塔的习俗:在野外拾取旧砖瓦,堆成七层宝塔状。塔前置小桌一张,上供果子饼饵。至夜间,塔之内外点上灯烛。胡朴安先生于记载此俗后赞叹:一片光明灿烂,直与天上明月争辉。儿童则坐于塔前赏月,并作种种游艺,以表示其欢娱,实一幅天真烂漫儿童行乐图,惜无人绘之耳。(《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广东儿童中秋夜有提灯之会,孩子们提着灯笼,沿街游行唱歌,兴高采烈。广西中秋的儿童灯会更具特色,孩子们用竹篾扎成蜻蜓、蝴蝶、虾公、兔子等,涂色插烛,持灯上街,相互比美。灯与丁谐音,中秋节的这些关乎灯的习俗,所寄寓的是人们对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祈愿。从前中秋节的儿童习俗,很多并未得到传承,这是十分可惜的。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如何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娱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无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最后谈谈关于月饼的一个民间传说:元朝末年,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怨声载道。张士诚为了号召人民起义,中秋节前,在每个月饼中夹一字条,约定起义时间。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见到传单,纷纷揭竿而起。明清时代吃月饼之风兴起,就是为了纪念反元的人民起义。此传说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它让月饼及中秋节包含了反压迫、反暴政的内容,当然也是极有意义的。
中秋节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内涵与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团圆和美满的象征: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月色皎洁,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共赏明月,品尝月饼,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表达情感和传递祝福:中秋节不仅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更是一个表达情感、传递祝福的日子。人们会表达对亲人的思...
中秋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核心意义:中秋节是家人团聚、共庆佳节的重要时刻,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圆。文化弘扬:挖掘和弘扬中秋节中的团圆文化,有助于发扬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的美德。文化传承:传统节日: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意义是
核心意义: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强调家人团聚,象征着骨肉团圆和家庭的和谐。文化体现:花好月圆之夜,家人团聚一堂,共度佳节,是老子“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和谐:社会和谐:中秋节不仅强调家庭团圆,还体现了邻里和睦、社区安定、民族团结等更广泛的社会和谐理念。
中秋节的意义是
核心意义: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中“团圆”的象征。在月圆之夜,人们期望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文化体现:团圆不仅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也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和谐:社会和谐:中秋节强调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体现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家国情怀:节日期间,人...
中秋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服务与调节社会功能上。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中秋节在中国流传了近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传统习俗,传递着团圆、和谐与美好的愿望。 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
中秋节象征意义是什么
团圆: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和睦。丰收:中秋节正值秋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因此也象征着丰收和富足,人们会庆祝这一年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和谐:中秋节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通过赏月、吃月饼等活动,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意义: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交往、丰富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等。1、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代表着团圆和和谐。通过庆祝中秋节,人们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2、传承和弘扬...
中秋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1、家庭团聚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放下工作,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这种团聚的意义在于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家庭凝聚力。2、传承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中秋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中秋节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团圆: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着家人团聚。中秋节也因此被称为“团圆节”,是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刻。即使不能归家的人,也会在这一天通过赏月、打电话等方式与亲朋好友联络,共同表达对团聚的向往。和谐美好:中秋节的各种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都洋溢着和谐美好的...
中秋节教育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团圆与亲情:强调家庭团聚:中秋节是月圆之夜,象征着家人团圆。这一节日促使人们重视家庭团聚,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培养亲情意识:通过共度佳节,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学会关爱和尊重家人。传承文化与传统:弘扬传统文化:中秋节作为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