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关键词】文言文 整体感知 途径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对文言文言语现象的整体感知。这里所说的对言语现象的整体感知,即把言语与语境视为一个语言现象的整体来加以感知。因为,言语一旦在特定的语境中展开,就会表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基于此,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感知,必须结合于背景、联系于心境,贯通于文脉,融合于“物我”。这样,才能凸现感知的整体性,渗透感知的情感性,丰富感知的意蕴性。
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是特定环境下的思维产物。结合言语背景感知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也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如苏教版中学语文第8册《晏子使楚》。“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如从字而上解释,即“晏婴听人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像,果实的味道可就差远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啊!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岂不是楚国水土使人爱偷吗?”这仅仅是对字面义的感知,而非对言语现象的感知。如果联系当时晏子说这番话的背景,透过字里行间,就足见晏子寓刚于柔、寓庄于谐、睿智中见个性、义正言辞又不卑不亢的外交家风度。当时的背景是,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恃强凌弱,借机显示自己强国的威风。楚王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为了维护国家与个人的尊严,采用请君入瓮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致楚王变主动为被动,从而达到了以弱制强、以牙还牙的目的。晏子的类比推理言之凿凿,形成了毋庸置疑的逻辑力量。这种联系言语背景整体感知言语现象的方法,有助于学生透过言语现象觅到言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加强了感知的穿透力。
二、联系作者心境整体感知
言语是作者心理流程的物质外化。因此,对言语现象的整体感知,应该联系作者的心境察之体之,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阅读效果。
如苏教版中学语文第9册《捕蛇者说》。作者听了蒋氏冒死捕蛇的陈述后,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作者听了蒋氏“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哭诉后,感触倍深,“吾尝疑乎是(苛政猛于虎也),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番话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欲“更役复赋”让蒋氏免遭死亡的威胁,又想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规劝统治当局给平民松绑。蒋氏的哭诉,使“我”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对“苛政猛于虎”的观点笃信无疑。“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对“苛政猛于虎”的现实的诠释。不难看出,作者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从对蒋氏一家的悲惨遭遇由“悲之”到提出“更役复赋”的想法,从“愈悲”联想到“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虽然他寄望于统治当局,但在作者的心境中深深地思索着蛇毒与赋毒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只有在对言语现象的整体感知中,联系于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振”,思想上的“共鸣”,才能将整体感知向纵深推进。
三、贯通作品“文脉”整体感知
文章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作者行文的思路就是文章的“序”,阅读中称之为“文脉”。在整体感知中,抓住这个“序”,就把握了作品的“文脉”。因此,阅读时应留意作者是顺着怎样一条思路来组织材料、表达中心的。文脉有形象性的,如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有逻辑性的,如议论或说明类文章。只有抓住文脉主线,才能从整体上感知其内容与形式。
如人教版初一(下册)《春夜喜雨》。着一“喜”字,使整体思路豁然开朗,感情色彩也倍感浓烈。作品顺着“喜”字展开:“知时节“的好雨似乎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象出润物的效果――春花娇美,春色怡人,此为四喜。然而,全诗内容不着一个“喜”字,却无一处不在写“喜”。可见,“喜,就是“《春夜喜雨》中感情脉络。把握了这一文脉,就把握了作品言语现象的整体。在教学中,要根据文体特点,把握文脉,“遵路识斯真”。
四、辩证“物我”整体感知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内涵是他本身以及他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一切隶属于他的精神的东西,称之为“我”;外延则是除了他本身以外的一切,能与之发生关系者,称之为“物”。在对言语现象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要把握外在的“物”与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感知中获得审美体验,才能在作家独特的思维模式中窥斑知豹。
如人教版八年级《醉翁亭记》。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陈,觥筹交错,是表现“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这些“物”的描写,无一不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瞬间之乐。欢乐万物,乐我所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无一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不难发现,作者的“乐”是区别于“禽鸟乐”、“游人乐”和“众宾乐”的醉中之乐。联系作者的坎坷仕途,这种“乐”是作者被贬至滁州,遭排斥后的抑郁之情的反衬,是转瞬即逝的思想弥留,使实实在在的“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教学中,笔者从“物我”的转化关系方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从作者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感知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情趣;从作者的与民同乐、乐民之乐,感知作者愉快闲适的意趣;从作者把内心的抑郁掩压于山水与诗酒之乐中,感知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之理趣。让学生透过言语现象体会作品精巧的构思和精练优美、流畅传情的语言特色。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不仅是一种阅读技巧,而且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整体感知是贯穿于阅读全过程的对言语现象的认知和感悟,是对言语信息的摄取与组合,是对言语情境的体认和体验。在文言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有其独特性,既关乎写作的背景,又关乎作者的心境。因此,我们要从作品言语的语境、作者的心境乃至作品的意境诸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对作品言语现象的意蕴从整体上去把握,从深度上去切入。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完全的“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不仅是一种阅读技巧,而且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整体感知是贯穿于阅读全过程的对言语现象的认知和感悟,是对言语信息的摄取与组合,是对言语情境的体认和体验。在文言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有其独特性,既关乎写作的背景,又关乎作者的心境。因此,我们要从作品言语的语境、作者...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什么叫阅读教学
因为文言文尽管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而当它被感知时就不是以一个个无意义字符投射到阅读者的思维屏幕上的,大凡诵读不畅,则声低气轻,含糊结巴,其原因常常是目光注意缺少宽度,视域内只有单个音节或语句,忽略文本整体性,未曾调动原有的知识积淀。诵读是几经吟诵,反复感受的一种过程性方法,是目...
如何让学生读懂文言文
语文大纲强调理解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意思和翻译句子的重要性。理解词语和翻译句子是基础教学工作的关键。学生在选择题上表现尚可,但翻译题常常感到棘手,其实,通过适当的方法,翻译文言文并非难事。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言文讲究格律、音韵,适合朗读和背诵...
如何提高语篇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语篇整体性教学”主张从语篇的整体感知入手,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相关语篇任务,整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推测能力。2. 整合性原则在单元教学中,每一课的语篇虽然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它又与单词教学、句型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主情境图,把握教材间的联系,进行单元整体备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整体把握教材
(一)“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整篇课文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起码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在几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
整体感知的方法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也是我们经常利用到的一个教学...
文言文的整体阅读法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言文阅读解题,最容易患的弊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必定的独立性和完全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致,由简略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
【阅读笔记】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实践
单元整体感知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能够起到导航作用的一步,让师生能够全局在胸,对学习有了基本的方向和了解,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训练和强化我们的单元整体意识,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更能够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效果
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怎么对英语有个整体的认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语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合作、自尊、自强和乐于学习的个性品质。3. 语篇教学符合整体语言教学的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强调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得所学语言。因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