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要职的曾国藩,还一直不忘读书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后,为什么很多人才都汇集到他的帐下?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终身不废学,堪为人师长”。他强调,用人就像师傅带徒弟、老师带学生一样,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学习和提拔的机会。


从曾国藩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几乎每天都在行军中,却仍不废学。无论是在轿子中,还是乘船时,他都一定在看书。所以他后来右眼失明,左眼也几乎看不见,原因就是太用功了。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的时候,就问他:“你这么大的官,行船还在读书,为什么呢?”

曾国藩回答说:“我每天处理军事、人事、财政等各项事情,应接不暇,如果不兼读圣贤书的话,天下的人情事理就不可能明白。心不能养、理不能明,何以能知人?何以能应事?古往今来,那些登到很高位置最后走向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不学习的过失。”


曾国藩一生曾三次立志。他早年立志当一个乡村教师,那时候他是一个秀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开一个私塾,靠自己这点有限的知识来养家糊口。第二次立志时他已高中进士,他想当一个理学家,向道德圣贤看齐。他以文人领兵后,第三次立志要当中兴名臣,但这谈何容易呢?

虽然曾国藩没有任何的军事知识,但是他善于学习,所有有关兵法的书他都看。剿捻的时候,他还专门看了一些传记。看完李自成的传记后,他说,闯王李自成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跟捻军这套做法有相似之处,这种飘忽不定是他们失败原因的所在。


“多用活兵,少用呆兵,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等,这些都是曾国藩在阅读王船山著作时得来的。曾国藩晚年与赵烈文一起谈话,两人经常谈起王船山。王夫之(字船山)是曾国藩早年非常敬仰的人物,湖南衡阳人,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最初人们熟知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学说、思想,多是通过曾氏兄弟的推广,才为世人熟知。


有一次赵烈文问曾国藩:“你经常举证王船山先生,设想一下,如果国家有需要,王船山又肯出来为国家做事,他能不能做一个非常大的官或者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呢?”曾回答说:“恐怕不能。”赵烈文当时一愣,说怎么不能呢?

曾国藩说:“王船山的学说,是宏深精致的,但有偏颇苛刻之嫌,由于他要求太严格了,即使让他处理国家事务,也很难有所成就。”

曾国藩还打比方说:“再好的树木,也不能为那些能工巧匠成为特殊的树木,让你拿来就能用。上天也不能为贤明的君主制造出超常的特殊人才,这都要经过磨砺、培训、锻炼才行。”


从湘军集团的发展来看,曾国藩都十分重视培养人才,而且都是以身作则,注重提高他们的学问和道德修养。所以他也一直强调,真正用好人的人必须要“终身不废学”,能够担当的“堪为人师长”这个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身居要职的曾国藩,还一直不忘读书的原因有哪些?
曾国藩说:“王船山的学说,是宏深精致的,但有偏颇苛刻之嫌,由于他要求太严格了,即使让他处理国家事务,也很难有所成就。”曾国藩还打比方说:“再好的树木,也不能为那些能工巧匠成为特殊的树木,让你拿来就能用。上天也不能为贤明的君主制造出超常的特殊人才,这都要经过磨砺、...

这样的曾国藩,一定是你不知道的
所以,曾国藩成天郁郁寡欢,心急如焚。无奈,当时身居翰林的他,对国家政治没有任何发言权,所以只能靠读书养望。也正因是这样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让曾国藩变得爱发牢骚、愤懑、无奈,甚至对同僚和一些达官贵人渐露鄙夷之色。那时候的他对好友刘荣说:“国藩入世已深,厌闻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的三次关键性自省
另外他还有不少毛病,例如傲慢自大,看不起别人,缺乏修养,脾气暴躁,好色,生活不规律等等。          认识到自己身上这些毛病之后,他下决心要改变自己,以成为圣人为目标。所谓的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不管是学识还是修养,都是世间第一,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他开始了...

《曾国藩家书》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二: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的目的,一为提高道德修养,二为有立足之本。现代人读书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读书功利化之风气愈演愈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立足之本则无心潜心读书,读书的过程不注重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二者也是共进共退的过程,如有偏颇应及时矫...

曾国藩36字决中:居高位之道, 不与, 不终, 不胜。 应该怎么理解?
高位是不能与你共始终的,不能高枕无忧;身居高位要经常想想,是不是已经胜任其职,不能以此而骄横跋扈。不与:不随便答应别人的要求和利用职权为人谋私利。不终:不要贪恋高位。该让位时就得让。不胜:在高位的人。不可以压制下面的人!要为国家推荐人才!出自——清代曾国潘家书。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笨鸟先飞”,最终为何虎啸天下了呢?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分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
国家民族的有功之臣 究其原因则是曾国藩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操兵练将的目的相当明确:一是保卫明教;二是保卫地主阶级的利益;三是保卫清朝。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尤其...

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乏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更有“千古第一完人”的称号。为何会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建立湘军,扫灭了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迅速席卷了大...

书评《曾国蕃》
1️️ 曾国藩如何面对七次科举之痛?️️️️ 曾国藩第六次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这次对曾公刺激极大,他坐在书房里反思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第一是确实天分不足,其次是父亲教学方法的问题。同时他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是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注重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

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成大业而不去了解曾国藩,哪怕你读了成千上百的书籍也是没有用的。清史专家张宏杰在其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曾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